咨询热线:400-008-7318

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新闻中心 >>成都情感修复心理咨询 >> 成都情感修复心理咨询|十四五关键窗口期,重新审视韧性城市内涵正当其时
详细内容

成都情感修复心理咨询|十四五关键窗口期,重新审视韧性城市内涵正当其时

时间:2024-07-23 13:14     作者:成都心理咨询   阅读

消防员乘坐救援船在被洪水淹没的城市街道上巡逻和搜索。 刘灿 摄

新冠肺炎疫情让韧性城市话题受到广泛关注,面对城市安全大考,“十四五”关键窗口期,是时候重新审视、重新定义韧性城市的内涵了。谈“韧性城市”,我们该关注什么?

什么是“韧性城市”?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复《首都功能核心区(区块级)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2035年)》中首次提到“建设韧性城市”。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的表述又一次出现。

在工程力学领域,韧性意味着“恢复到原状”,而“韧性城市”则强调城市在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特别是遭遇突发事件后,能够依靠自身动态平衡恢复、冗余缓冲和自我修复,从而保持抗压、生存、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韧性城市能够快速分散风险、自动调整恢复,从而有效抵御外部冲击、减轻内部灾害。

“韧性指数”是衡量韧性城市建设水平的重大参考,包括城市空间布局是否合理、组织动员是否顺畅、治理方式是否有效等,其侧重点更偏向于事前预防,即强化风险意识,让城市做好充分准备,抵御“非常状况”带来的影响。

一个城市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越突出,其作用和功能越不可替代,构建韧性城市战略就越紧迫。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国外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建设韧性城市的实践,如伦敦发布了《管理风险与增强韧性》报告,纽约推出了“更强大、更具韧性的纽约”计划。

成都情感心理咨询机构_成都情感修复心理咨询中心_成都心理咨询修复情感中心地址

在中国,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也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城市总体规划等形式强调建设韧性城市。

为什么建设韧性城市很重要?

当前,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其人口、建筑、财富、生产等要素不断集中,城镇化进程加快,增加了城市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未知风险,气候灾害已成为全球各大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

面对新的变化,一些城市的发展理念还停留在简单的“求增长、求快”的层面,城市总体安全大多没有放在首位,安全意识还不够强。

“当前城市建设的短板主要体现在健康、安全和基层民生保障方面,这也是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表示,只有细化、优化城市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规划到位,城市在外部环境突变时,才能具备较强的抗冲击、适应变化和自我修复能力。

因此,单纯强调“抗灾”的城市建设已不能很好地应对风险,以“抗灾”为核心的“韧性城市”治理之道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全面提升城市的韧性和安全性,保障可持续发展。

尽管城市规模、发展阶段乃至灾害风险程度各不相同,但建设韧性城市是宏观层面的必然选择。

优化“三条链条”,增强城市“弹性”

成都心理咨询修复情感中心地址_成都情感修复心理咨询中心_成都情感心理咨询机构

专家认为,从“十四五”规划开始,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通讯、食品、物资等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日常生活的供需关系,还要兼顾各类应急情况下的资源承载能力,增强城市韧性。

一个城市要提高韧性,首先要提高“柔韧性”。这里的“柔韧性”,是指城市在面对突发灾害时所展现出的灵活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城市可能大多数时候并不需要某些应急设备和物资,但仍然需要具备短时间内生产、转产相关物资的能力,这样危机过后激增的“弹性需求”才能得到有效满足,确保城市资源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供给。

防疫期间,国内一些城市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本地企业跨境生产口罩、呼吸机等物资,正是其产业链足够“灵活”和多样化的体现。

提升城市“柔性”,增强城市整体安全重点抓“三条链”,除了前面提到的产业链,还有城市链、信息链。

城市链构建主要考虑当前城市群的发展趋势,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人口流动由城市内流动转变为城市间流动,风险防控日益呈现出跨域、链式特征,更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城市群需要长期可持续地加强政策同步、标准化、结果互认,发挥中心城市和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的大城市优势,开展城市群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区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资源保障协作机制,统筹重要战略资源,科学确定管控层级,有效降低救灾成本。

此外,还需升级信息链,不断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成都情感修复心理咨询中心_成都心理咨询修复情感中心地址_成都情感心理咨询机构

下一步,各城市要重点完善5G、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基础信息设施的区域覆盖,支撑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并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评估分析,判断是否存在供给缺口或冗余,保障重大风险灾害发生时的正常生活。

锻造心理韧性,构建“软支撑”

建设韧性城市,不仅要精心规划基础设施、物质储备、产业发展等“硬资源”,更要提升社区组织动员能力,培育成熟的民众心态,精心培育公民科学素养,构筑“软支撑”。

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民众参与韧性城市打造最直接的载体,面对风险时立即采取行动,形成“自下而上”的修复功能,在城市防御、恢复、反弹中能发挥关键作用。

相关人士建议,未来应着力打造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充满活力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增强社区面对危机的应对能力。

培育民众成熟心态,是让国民在灾难面前保持积极、坚强的心态。据媒体报道,“希望24热线”作为全国性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热线,今年上半年共接到130万名学生求助电话。未来,各地要加强对国民的心理咨询和干预,增强国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建立共同抗击风险的情感连接,在危机来临时迅速增强国民的心理防御力。

培育科学素养是为了防止公民在风险面前慌乱,使城市的危机动员更加高效。因此,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加强安全教育,增强防灾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推广应急知识,普及应急生存技能,针对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疾病传播等举办救灾演习。(记者 张展鹏 何蕾菁)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 电话直呼

    • 19113215764
    • 19113215764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