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青少年心理咨询|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学业压力成重要影响因素时间:2024-09-05 13:15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1],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和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共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随之而来的学业压力逐渐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学业压力是指学习者对内外环境的要求,超出其应对能力或可能威胁其学术内外部环境的反应或感受 [2],这种反应或感受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综合水平。2023 年 4 月,教育部等 17 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善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明确提出“关注面临学业和就业压力的学生......加强紧急心理援助,并有效地安慰、咨询和干预”。那么,青少年学业压力的来源是什么?学业压力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面对学生的学业压力,如何有效干预? 1. 青少年学业压力溯源分析 在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为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做出了许多努力和尝试。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和课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再次从国家层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由此带来的学业压力, 并为 青少年 创造积极的增长空间。陈旭 [3]、李天伟 [4]、刘在华 [5]、梁燕芳 [6] 等人的研究表明,近 20 年来,“校内课程改革与校外培训机构整顿”相结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第二个十年(2013-2022 年)学生的学业负担较第一个十年(2003-2012 年)有所减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学生报告说,他们感受到的主观学术压力仍在上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从四个方面追溯到根本原因。 (1) 来自社会的内卷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上大学”已经变得非常普遍。同时,为了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就业能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得到了进一步凸显。然而,许多家长仍然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认为只有通过普通高中入学才是所谓的“正道”,并不认同职业教育 [7]。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严峻的就业环境,让大多数家长提高了对孩子的学业期望,然后通过社会环境的发酵,一步一个脚印,一层一层,然后转化为施加在青少年的学业压力。在生活中,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通识教育机会,很多孩子不断参加各种训练课程、各种比赛、课外活动等等,而且时间安排非常紧张,这背后有多大的学业压力不言而喻。 (2) 来自父母期望的压力 根据《全国家庭教育调查报告(2018)》(“调查报告”),超过 95% 的 4 年级和 8 年级家长希望孩子的成绩在班级中等或以上,45.9% 的四年级家长希望孩子的成绩“在班级前 3 名”,42.7% 的 8 年级家长希望孩子的成绩“在班级前 10 名”。这显然违背了科学规律,不可能95%以上的孩子在班级中处于中间或以上,也不可能40%以上的孩子进入前三名或前十名,因为人的智力或学习成绩一般都是“正态分布”的。有些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潜能或许能取得高分,但大多数孩子的学习能力确实达不到家长的高期望。最终,家长对孩子成绩的不合理期望,转嫁到对孩子学业的评价上,比如“你学习太认真了”、“再努力一点,肯定能......”等等。这些言行非而非鼓励,反而传递了太多的学术监督和评价压力,给孩子一种“成绩不好,就没用”的消极信念。 (3) 来自学校的竞争压力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微环境之一。其中,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单元。影响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三个:第一,充斥在学校的 “恶毒 ”竞争文化。如果学校或班级过于重视成绩和排名,那么学生们就会不断努力学习以保持排名,而这种看似无休止的压力很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很容易传染。第二个是不良的同伴关系。学术学习和同伴互动是青少年发展的两个主要任务,任何一项任务或两项任务发展不佳都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挫败感,减少主动寻求帮助的行为,增加学业压力。三是冲突的师生关系。一些学生与老师的疏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业压力。 (4) 来自内部的冲突压力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一个人发展的生命周期分为 8 个阶段,其中青少年处于儿童期(6-12 岁)和青少年期(12-18 岁)。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后,会产生一种勤奋感,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青春期是学生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建立自己的身份、确认自己是谁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位置的过程。如果学生的学习期望与这两个发展阶段的学习现状存在较大的差距,就会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巨大的冲突和压力,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如果处理不好,会出现两种状态:一是习得性无助, 反正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达到理想的“学习成功”,在不断的挫折后,他们会简单地破罐而出,将失败归咎于能力不足等内在因素,导致“反正我做不到”、“我注定要失败”等消极思维,表现出学习倦怠、学习无聊、 拒绝上学和网络成瘾等失控行为;二是认知偏差,缺乏对自身能力的客观评估,无法准确分析当下的学业状况,为了坚守自己“好学生”的身份,逼迫自己更加努力学习,却因为无法解决学业问题,从而更焦虑,陷入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学业压力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包括社会内卷、家长不合理的期望、学校的竞争环境等;二是个人的内在发展压力,包括自我认知、学习期望、学习目标等。 2. 青少年学业压力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机制 学业压力如何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压力由两部分组成: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压力源不一定形成压力反应。换句话说,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压力源的反应方式不同。例如,一些学生渴望在高考前参加考试,而另一些学生则焦虑犹豫不决。为什么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压力源的反应不同? 和 (&) 的压力认知评估理论(也称为压力交互模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框架 [8]。具体到学业压力领域,影响机制如图 1 所示。 图 1:学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1) 学业压力源触发认知评估 认知评价过程是核心过程,包括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在初级评估中,学生主要评估压力源对自身的影响,评估结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压力状态,即压力源与他们无关或压力源对自身的影响是良性的、积极的。比如数学老师宣布明天举行考试,学生 A 喜欢并且数学很好,所以这次考试对学生 A 来说是一件积极快乐的事情,对学生 A 来说没有压力。另一种是压力状态,即这种压力源会给自己带来压力,包括受伤、失去的经历(比如考得不好会被老师或同学看不起),或者威胁性、挑战性的经历(我最近数学复习得很好,信心满满,想要挑战一下)。如果这是一个无压力的状态,那就是心理健康。如果您感到压力,您将进行二次评估,以评估您如何应对压力,包括评估压力源事件本身的特征,以及您拥有哪些资源或应对选择。例如,如果压力源是数学考试,那么学生可以根据经验分析数学考试的难度,或者尝试询问老师或同学他们的不足,或者拿出这套错误来复习,等等。应该注意的是,对于初级和二次评估,有一种观点认为它们不一定发生在之前和之后,而是可能同时发生。 (2) 个体和情境是影响认知评价的两大因素 个体因素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个体的学术价值观,指的是学生认为重要和有意义的东西。以考试为例,觉得“考试成绩更重要”的学生在面对考试时更容易感到焦虑和紧张。觉得“考试是为了填补学习中的空白”的学生在面对考试时,可以更好地客观地理解考试结果。二是个体的学术效能感,指的是学生对自学成败的预测和对自己信念的评价。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信心并拥有更成功学习经历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有更积极的认知评估。例如,一个擅长写作或总是因写作而受到称赞的学生在面对作文时不会感到焦虑。 情境因素包括压力源事件和应对压力源的时间。压力源事件本身的新颖性、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认知评价。例如,如果考试高度不确定并且考试内容从未经过测试,则学生更有可能感到压力。此外,应对压力源的时间是否紧张、持续,也可能引发学生不同的认知评价,而“明天的考试”和“下个月的考试”带来的压力肯定是有区别的。 (3) 认知评估结果激活应对方法 当结果表明压力源可能会给他们带来负面经历并且他们无法应对时,例如回避、疏远、紧张、焦虑、选择性关注等,学生更有可能采用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方式 (-)。当学生被评估为具有挑战性、可能有积极经历并且他们可以通过解决压力事件来应对压力事件时,学生更有可能专注于问题,例如解释学术问题,找出突破点在哪里,以及是否有资源或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学业压力。需要注意的是,两种应对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压力源本身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但前者是更消极的应对方式,而后者是更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表面上看,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考试带来的学业压力,但前者只是暂时的情绪缓解,后者则侧重于长期的问题解决。 (4) 应对方式影响心理健康 如果压力处理得当,学生可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压力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社会功能、精神面貌、身体健康等异常。 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各种适应性行为上,需要关注两种学生的非适应性行为:一种是低自尊或逃避行为。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下,一些青少年可能会觉得自己失去了对学习和生活的控制,进而出现自卑或逃避的行为,例如拖延、敷衍甚至不做作业、缺乏好奇心、沉迷于网络等。第二种是攻击性行为。学习压力过大的青少年易怒、好斗,有强烈的发泄情绪欲望,一件小事也就可能引发“情绪转换”,带有言语或身体上的攻击性。此外,这种攻击性行为可以是外部的(攻击他人)和内部的(攻击自己,例如通过自残行为发泄情绪)。 精神面貌主要体现在学生在经历学业压力后所经历的积极或消极情感经历。例如,突击测试带来的兴奋和紧张,被他人“超越”带来的焦虑,以及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满足他人或自己的期望的挫败感。 过度的学业压力也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一些影响。长期的学习压力可能导致情绪紧张、睡眠困难,甚至身体不适。身体健康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状态和心态,进而加剧学业压力,导致恶性循环。 3. 青少年学业压力的应对策略 根据青少年感受到的学术压力源和压力认知评价理论的解释框架,青少年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在内部,可以加强自我发展,获得控制感;对外,可以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以获得安全感。 (1) 加强青少年自身发展建设,获得掌控感 1. 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并增强韧性 压力可能是有害的,但它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优势的角度建立积极的学术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潜能,充分挖掘身边的可用资源,提高他们在面对学业压力时的“韧性”,将有利于将压力转化为成长动力。作为实力视角的理论核心,“韧性”有内在优势因子(I am)、外部支撑因子(I have)和功效因子(I can)三个组成部分。因此,可以围绕“3I”对应的活动来设计学术压力教育(图 2)。一是提高学生的“我是”,培养学生的内长或主动应对压力的心理素质,如希望、乐观、毅力、自信、韧性等,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同伴竞争、家长期望、学业挫折、考试成绩、自我期望等,建立积极的学术价值观;二是拓展学生的“我有”,帮助学生形成对外部支持的积极认知,并意识到在学习的道路上,他们不是唯一独自前行的人,还有家长、朋友、老师的支持,他们可以寻求帮助,愿意寻求帮助,敢于寻求帮助;三是强化学生的“我能”,形成积极的学业效能感,鼓励学生在遇到压力或逆境时迅速稳定情绪,调整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动员人际支持......积极提升学习能力,建立「我能面对压力」的正面信念。 图 2:从优势角度对学业压力的感知 2. 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增强内在动力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Dweck (1988) 和其他人认为,学生的学术目标导向可以分为两类:掌握目标和绩效目标。有掌握目标的同学,为了个人成长而学习,相信犯错或受挫也能克服困难,敢于接受学习挑战,坚持到底;有绩效目标的学生学会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通俗地说,他们会更注重成绩,输赢,对竞争更加敏感。因此,培养学生成为目标导向的学习激励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调整学习期望和学习目标,科学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增强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更大程度地缓解学习压力。 (2) 加强青少年保障体系建设,增强安全感 1. 家庭:与孩子站在一起,成为孩子的坚强后盾 因为学习引发的亲子冲突频频登上热搜新闻,这不禁引发了思考: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温暖的港湾,还是打仗的战场?当孩子面临学业问题时,父母应该站在孩子一边解决问题,而不是站在问题一边“处理”孩子。对于家庭,建议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首先,建立合理的期望。“期望效应”具有巨大的力量,积极的期望可以激励人们并促进个人发展和进步。家长担心孩子的未来,对孩子有期望,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期望必须是合理的(即在孩子可控能力范围内),包括学业成绩、学业排名和个人成长等,过高的期望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反而会带来很大的压力,让孩子不知所措。家庭教育需要改变观念,成绩不是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做错题也不代表做错人。 第二,加强亲子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以使青少年的负面情绪得到更好的释放,也可以激活青少年在困难情况下的求助行为。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十分之二的家庭几乎没有亲子沟通”,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家长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从关注身边的小事开始,用温柔的语言、眼神交流、点头赞同、抚摸拥抱等方式,与孩子建立积极情感, 加强与孩子的语言交流和行为交流,陪伴孩子面对压力,缓解压力,不让孩子“看父母的脸”。 第三,维护家庭和睦。根据调查报告,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一个温暖的家”。温暖的家代表着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夫妻、亲子等),充足而强大的家庭支持,以及接纳和相互信任的家庭氛围。研究表明,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减少孩子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促进合作、责任、韧性等积极社会品质的发展。 2. 学校:营造欢乐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21 年的一项调查,许多初中生在晚上 11 点之前无法入睡,最迟必须在早上 6:30 醒来。相反,我们鼓励学生快乐学习。 首先,建立同伴支持。如果青少年有更好的同伴支持资源,学业压力对他们的负面心理影响相对较小,同伴支持可以缓冲学业压力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9]。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倡导、鼓励、营造同伴竞争的良性氛围,引导学生与同学分享知识,分享学业挫折带来的情绪,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在良性竞争中体验到快乐的青少年,将更冷静地面对竞争。 第二,提供增长空间。学校教育需要尊重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多元化成长提供平台和空间。首先是鼓励学生拓展生活的乐趣,结合工作与休息、运动、美育、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内在能量,更有信心面对压力。二是教学生具体处理学业困难的方法,比如引导学生用 SMART 原则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明确衡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进而更好地调整学习的节奏。三是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尊重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采用因材施教、互动式教学、鼓励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 三是优化教师言行。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育性的,也是心理联系形成情感关系,所以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教师的积极关怀行为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绩,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 [10],关怀行为包括稳定的情绪、鼓励的语言、容错的心态和合理的期望。 此外,对社会环境还有三个诉求:第一,给予学生更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不要把考试成绩作为继续教育的唯一标准,建议评价学生的专案工作、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创造性思维等,进行德、智、体能、艺术劳动等综合教育评价。二是创造更具共融心理咨询医环境,摒弃污名化,建立「家-校-医-社」共生的心理健康模式,让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能得到及时、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同时,在学生努力学习的同时,家长和老师也要提高他们的心理和教育素养,从而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学习和生活轻松的环境。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关系到强国振兴、关系到中华民族现在和未来的重要问题。学业压力作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各个层面的不断努力,更需要大家在课堂教学、家校协调和教育管理等各个环节落实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并在全员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全时、全过程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是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与干预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笔记: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