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心理咨询|疫情后心理创伤修复:武汉市第一医院圆梦心理睡眠联合干预工作组助力患者与医护人员时间:2025-01-20 13:07 疫情期间,很多人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或创伤再经历等症状。焦虑、失眠、记忆闪回等也是心理问题的征兆。对于突然失去亲人的人来说,甚至无法正式告别,修复心理创伤将是一场长期的战斗。 -------------------------- 每次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查房,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梅俊华都会在胸前贴上“梦想天使守护你”的红色标语,旁边有一颗大大的心。这是武汉市第一医院“梦境心理睡眠联合干预工作组”17名医护人员的标准配置。 自2月18日成立以来,这支由11支省外医疗队组成、由武汉市第一医院联合支援的干预小组,一直为COVID-19患者和一线人员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和睡眠支持医务人员。障碍干预。和很多心理咨询一样,他们所做的事情非常微妙但却很重要:在提供医疗的同时,他们寻找心理创伤的“解药”。 据专业分析,疫情期间不少患者、家属或一线医护人员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创伤再经历等症状。焦虑、失眠、记忆闪回等也是心理症状。问题的症状。尤其是对于那些突然失去亲人,甚至还没来得及与身体正式告别的人来说,修复心理创伤将是一场持久战。 “让她知道她不是一座孤岛” 2月12日,武汉市第一医院成为COVID-19定点医院。从那天起,神经科医生梅俊华开始扮演精神科医生的角色。 因为听说出院后要隔离,很多患者自从入院以来一直情绪低落,即使症状明显好转,他们仍然感到害怕。他们更担心疾病会复发,并可能传染给家人。梅俊华说,还有一些患者认为自己感染了亲人,心理负担很重。他们不愿意沟通,甚至一度拒绝配合治疗。 “打工”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其他医疗队赶来支援后,联合成立了“圆梦心理睡眠联合干预工作组”,专门解决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将受疫情影响的人群分为四级。第一级需要重点干预的人群包括确诊患者、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经理。 一次查房时,梅俊华发现一位50多岁的阿姨不理会询问,只诉说胸痛、胸闷、心慌。不过,她的心肺检查状况乐观。经过几天的观察,医生发现她每天只睡1-2个小时,晚上会反复醒来。 后来他们了解到,患者的母亲刚刚去世,父亲还在住院,她的丈夫也感染了COVID-19,家里只剩下孩子。 梅俊华耐心地向她解释,丈夫的病情只是轻微,会逐渐好转,但他更多的是听她的。阿姨说完,可能会泪流满面。梅俊华说,哭对她来说是一种释放。 “我们会告诉她,我们的支持是持续的,她的家人和工作单位也会继续支持她。我们想让她知道,她不是一座孤岛。”梅俊华说道。 医护人员给这位阿姨开了抑郁和改善睡眠的药物。之后,她逐渐能睡4个小时,能和病人聊天,也愿意接听医生的电话。 “最困难的时期过去后,有些人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一些场景的记忆会在眼前闪现,让他们感到焦虑和紧张。”中国科学院心理学博士、全国高校心理学委员会研究协作组执行主任说。副队长牛勇近期正在为疫区开展远程心理援助。据他观察,武汉不少患者和医护人员出现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健忘、失眠、噩梦等症状,这种情况急需心理干预。 压力状态过后,心理问题可能会集中出现 牛勇认为,此前一线医护人员压力很大。当疫情得到控制、末日到来时,他们的心理问题可能会爆发。 “这是后期心理支持工作的重点。据不完全统计,疫情发生以来,全国数百家心理咨询机构通过热线电话、网络讲座等方式,向社会各界提供心理援助。 2月3日至14日,西南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郭雷及其同事对全国1.4万人进行了公众心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就病毒与死亡而言,受访群体中医护人员的抑郁、焦虑、恐惧、愧疚感最为严重。 8.70%的受访医务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PTSD症状,10.87%的医务人员睡眠质量较差。 主导此次调查的郭雷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调查结果显示,疫情一线的患者和医护人员普遍需要心理援助。他们迫切需要情感的宣泄,但却不敢向身边的人吐露心声。郭雷团队接到的300多个心理求助电话中,不少来自武汉。 “当我打电话时,那头的人什么也没说。他只是哭了。他哭了好几分钟。” 疫情后期,心理重建显得尤为重要。郭雷分析,重大疫情发生后,患者和医护人员可能会出现各种应激障碍,尤其是亲属因病去世或自杀的人,患PTSD的风险更大。因此,在疫情防控后期和疫情结束后,需要从社区和组织层面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心理建设和帮扶。最好定期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提供面对面的帮助。 疫情后心理建设的“持久战” 梅俊华最担心的有两种情况。一类是经历过心理创伤的人,比如有亲人在家中去世,或者在重症监护室被抢救出来的人。他们往往不愿回忆这段经历,“甚至不敢出来”。另一类是已经治愈出院的人。的患者担心如何与他人相处。 广州天河区先行同心公益社会长林丹参加“京惠i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为湖北民众提供心理咨询。她说,如果连亲人最后一面都见不到,她就得补办丧礼。 “对于家人来说,正式的告别会点燃生活的希望。” “京惠i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是由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北京博能志愿慈善基金会等公益组织与多地专业志愿者共同发起的志愿服务行动。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为疫区一线提供帮助。截至3月8日,该行动已服务近2万名居民,志愿者人数超过1800人。 行动组织者之一、北京博能志愿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翟燕表示,对心理援助的需求不会随着疫情的结束而结束,疫情防控需要的不仅仅是心理疏导。她认为,当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心理援助的需求将会更多。北京君心善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董事长朱鹤也是此次行动的组织者之一。他计划等疫情结束后,与一批志愿者一起前往武汉,提供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服务。在他看来,这是一场社会心理重建的“持久战”。 朱鹤希望,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政府可以通过一些公益项目,调动更多合格的社工和心理咨询,提供必要的心理帮助。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