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008-7318

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新闻中心 >>成都感情矛盾心理咨询 >> 成都感情矛盾心理咨询|性偏离的心理动力学分析:基于弗洛伊德和埃利斯的权威观念
详细内容

成都感情矛盾心理咨询|性偏离的心理动力学分析:基于弗洛伊德和埃利斯的权威观念

时间:2024-09-17 13:08     作者:成都心理咨询   阅读

——性偏差的心理动力学分析

1 关于性欲

在心理学界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和艾利斯(英国)以其丰富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现代性心理学的基础。尤其是艾利斯的《性心理学研究》更是被公认为这一领域最权威的经典著作。这里我们将基于这两位权威人物的权威思想,尝试探讨性偏差的心理动力。

人的精神和行为本质上是对欲望的反应,而一切欲望中最原始、最生动的便是性欲。

关于性欲,需要区分性欲和性爱。前者是在性满足的前提下产生的性冲动-性行为反应,后者是在感情的前提下,以性爱即“做爱”为目的产生的性冲动-性行为反应。性欲存在于每个人的欲望结构中,是个体最基本的欲望,它只是欲望本身,不能称为做爱。性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情感的性欲反应。

性心理学家纳德说:我们必须区分作为本能的性欲和作为欲望的性欲。他认为弗洛伊德倾向于混淆二者。作为本能的性欲只有在有机会满足性欲时才会出现,而这种机会是可以避免的;作为欲望的性欲是由内部而不是外部刺激而来的,因此它仍然存在。琼斯也说:“我们所关注的不是狭义的性欲,而是构成个人本能的生物和心理成分,即童年时期存在的各种倾向,后来与其他(非性)兴趣形成了性欲的基础,即从固定的兴趣领域向其他领域转换能量的过程。”

弗洛伊德(1912)指出,性生活困难会导致神经紊乱,尽管性需求得不到满足,但维持健康的方法仍然有两种:要么将这种精神压抑引导到现实生活活动中,最终得到现实的满足;要么放弃这种满足,将压抑的欲望升华为非性目的的力量。

性欲本质上是一种任性、非自愿的能量,你只能直接或间接地释放它。

人类作为自然生物,性欲是与生俱来的,没有理由解释性欲为何是任性的、非自愿的。即便文明发展产生了控制性欲的需要,也无法改变性欲本身的特性。

性欲作为人类的基本需求,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得不到满足或受挫,就会产生各种性心理问题。例如,性兴奋或性依赖者(性瘾者)要么通过过度手淫或其他形式的手淫来满足性欲,要么以酒精依赖、赌博、工作狂、足球瘾、游戏瘾、冒险等活动作为释放性能量的间接渠道。

成都感情矛盾心理咨询中心_成都市情感咨询_成都情感心理咨询正规医院

另一种性现象则是性兴奋的反面,如性恐惧、性回避、性冷漠、心理性阳痿等。这些看似是无性欲的表现,若从心理深层分析,就会发现其实都是任性的性欲,是长期慢性压抑的结果,或是肆意放纵,或是攻击性伤害。

所以性欲总是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表现出其任性,回到我们关心的话题,性变态为何产生,即人们的性欲变得怪异(或极端)的动机是什么?

2 性偏差的心理动力学

生活中任性的性欲,可分为正常:性欲旺盛,性生活频繁,控制不住欲望,冲动,对异性产生幻想,喜欢新奇的性刺激,喜欢色情电影、色情照片、书籍等;不正常:性虐待、性骚扰、偷窥癖、露阴癖、恋物癖、恋童癖等。后者又称“性病态”。

对于正常的性行为,人们既渴望又能理解,而不正常的性行为恐怕很难理解,甚至令人厌恶。

在人类所有的欲望中,性欲或许是最任性的,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各方面都很健康的人,性生活却很病态,足以说明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不受约束的。

“性病态”的称呼有很多,如性变态、性倒错、性异常、性心理障碍、性偏差等等。基于对性变态的深刻认识和人们在听觉、视觉上对其接受度较高的现实,性心理学家(英国)埃利斯认为把性变态称为性偏差更为恰当。对于性正常与性偏差的观点,埃利斯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性行为和性心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生育的目的,那么这样的性行为和性心理就属于正常的范围,因为性欲是为了生育而存在的。如果一个人的性行为和性心理活动不再包括生育的目的,那么其行为和心理就可以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欲发生了偏差。但是,性偏差并不一定是性变态,因为有些性偏差现象还是属于正常的范围。

广义上讲,一切性变态都是爱的象征,即一个人在性过程中,对非性欲中心对象的事物产生吸引力,通过这些事物达到满足性冲动的目的,而对真正的性对象漠不关心。这样,这些事物就成为整个性过程的象征,成为正常爱的象征。比如,偷窥狂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性欲,可以不顾频繁被抓、受罚、丧失自尊的风险。结过几次婚姻恋物癖者,为了任性的恋物癖,宁愿承担不幸福婚姻、破碎家庭的代价。具有变态性身份(排除生理性双性生殖器)的人,为了任性的性取向,可以不遗余力地实现性身份的改变。比如,异装癖者,为了满足性冲动的需要,宁愿忍受他人的嘲笑、时间和空间的负担。

可以说,性变态者的性欲是理性下的放纵,却不受理性的控制。

为什么会出现性变态?其背后的心理驱动力是什么?

成都市情感咨询_成都情感心理咨询正规医院_成都感情矛盾心理咨询中心

弗洛伊德认为,在走向恋物癖的途中,对性象征的痴迷会表现得怪异。这种现象可能是偶然因素造成的,童年时期对性活动的恐惧所施加的限制会让人偏离正常的性目标,寻找其他的替代品。一旦对恋物癖的追求固定下来,或者心爱的对象脱离了拥有它的人,自己成为性对象,就被认为是性偏离。

因此,性变态的心理机制,精神分析研究认为是童年时期所接受的深刻性印象,导致对恋物对象的选择产生固着。从很多性变态者身上发现,他们过去曾被一些强烈的性印象所震撼,从而留下了持久的性取向依赖。这种情况就像谚语所说的“初恋最难忘”。

换言之,性变态者的依附对象其实是爱的象征,用拉康的话来说,就是象征性的性能指,或者说是想象世界的实体(性对象)。他们的爱的象征功能与正常的爱是一样的,他们的欲望是无法控制的、任性的,但性的目的(目标)不同。驱使他们性变态的动机来自于他们年少时所经历的深刻的性兴奋体验。这种体验在孩童的脑海中被体验为“快乐的事情”或“快乐的感觉”,并镌刻在潜意识的感官记忆中。

例如,一个名叫J的22岁男孩,因对女性高跟鞋的痴迷而苦恼。他从11岁起就对高跟鞋产生了痴迷,只要想到、看着或触碰到高跟鞋,他就会感到性冲动和兴奋。长大后,他认为这种欲望和行为是不正常的,他害怕别人知道这件事,害怕会影响自己的爱情婚姻,因为他曾经谈过两次恋爱,但对女友却没有感觉。他努力改变和控制这种行为,却总是失败。男孩3岁时,父母离婚,他和母亲一起生活,经常一个人待在家里。上学期间,他住在学校宿舍里。他谈到自己5岁左右时的情形:当他穿着妈妈的高跟鞋在家里走路时,他感觉到一种特殊的快感(在下身的敏感部位)。之后,他经常穿高跟鞋。妈妈知道后非常生气,狠狠地训斥了我一顿,说不许我再这样做,不然妈妈会恨死我的。惹妈妈生气让我觉得穿高跟鞋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但又不知道哪里不对,我很迷茫,既不能不穿高跟鞋,又不能讨厌高跟鞋,只好瞒着妈妈穿。高中以后,我似乎对高跟鞋更加痴迷了,总是偷偷地玩弄它们——亲吻它们、抱着它们入睡,还经常有想摸高跟鞋的冲动,经常找机会满足这种冲动。每次满足了冲动,我就陷入自责和后悔之中,但当“机会”来临时,我却控制不住自己。

从这个角度看,性变态的驱动力是性快感,而性快感又来自于童年时期固定下来的性经验。那么,我们可以理解恋物癖、恋足癖、兽交癖、窥阴癖等,表面上是一种怪异的性表现,但性欲的背后是一种爱慕对象无法满足的性压抑。从性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性欲的异常形式,本质上是一种失去爱慕对象的自慰。

只是此类自慰行为的动机隐藏很深,其形式是可耻的、“变态的”。

以男孩J的案例来解读他的性心理发展,我们觉得性痴迷的方向源自于对早期性愉悦印象(性对象)的保留。正如Jones所说,童年时期的这些倾向后来与其他(非性)兴趣形成了性欲的基础,即从固定的兴趣领域向其他领域能量转换的过程。因此,男孩J现在对高跟鞋的痴迷不仅仅是儿童早期的性兴趣,而已经包含了逃避孤独和性、转换亲情和爱情的多重含义。

如果深入分析,应该说男孩J对高跟鞋的痴迷主要和他母亲早年对他穿高跟鞋的恐吓印象,以及童年时期严重缺乏来自母亲的温柔关爱,包括缺乏父爱有关。怎么说呢?首先我们知道,向“温柔和美丽”靠近是人的天性,但当人们处于这种靠近中时,却被活生生地拔出来,无异于强行分手。“失恋”的人自然会感到被抛弃。人对某物或某人都有依恋,都是给人带来快乐的爱情对象,当失去它或她时,就会产生失落感或被抛弃感。但失落感并不一定会产生不好的后果(正是那些与失去相关的痛苦,促进了人们心理组织的成熟)。关键在于“失落期”是遭遇雪中送炭还是更糟。男孩J,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母亲每次看到他穿高跟鞋时都能心平气静地回应,能温柔地对他说“孩子,这是妈妈的鞋,你应该穿自己的鞋”,同时,如果母亲能感受到孩子对爱的需要,能给予孩子充满爱的关注,那么孩子就会得到足够的父母情感爱,削弱对高跟鞋的执念。但男孩J遭遇的却是“雪上加霜”——雪,即父亲的缺席,以及母爱缺失下的孤独。高跟鞋,隐喻父母的缺席,也代替了爱的缺失。男孩喜欢高跟鞋,其实象征性地体现了这两点深层含义:他得不到父母的爱,但他有爱的对象(高跟鞋)陪伴;在他的潜意识心理中,高跟鞋就是他自己,渴望被爱的他被他自己——想象中的父母所爱。这是对孤独中情感缺失的一种补偿,却被母亲(好心人)扼杀,从心底里,这无疑是一种体验——幸福感的彻底剥夺,爱的对象的彻底否定或丧失。

但性欲和爱情的本质告诉我们,它是不可控制的、任性的,被压榨之后,必然要走一条迂回曲折的路,才能实现所渴望的爱情(或者说是深刻的快感)。男孩J到了青春期,对异性毫无感觉,依然痴迷于高跟鞋,甚至可以抱着高跟鞋入睡,真是童话般的爱情生活。

这让我想起齐泽克的精辟论述:性变态(或性偏差)可以看作是对死亡与性这个母体的抵抗,是对死亡威胁和性别差异偶然性的抵抗。性变态展现了一个世界,就像漫画中那样,人类可以逃避任何灾难;成年人的性行为沦为儿童游戏;人们不必被迫死亡或在两种性别之间做出选择。

可以说,在一切恋物癖案例中,他们痴迷的对象都如同高跟鞋一样,是他们心中的最爱,是能够激发和宣泄深厚情感的爱情原型。爱上一个对象,可以纯粹而自由地爱,不用考虑对象是否愿意,可以爱得心满意足。在真正的爱情中,一不小心就会掉入陷阱,要么深仇大恨,要么伤痕累累。

成都市情感咨询_成都情感心理咨询正规医院_成都感情矛盾心理咨询中心

艾利斯说,结果,在所有的感官知觉中,触觉与理性活动的关系最少,却与情感最密切。对孩子来说,拥抱、亲吻是爱的标志,有时也是性的标志。那么,父母对幼童的拥抱、亲吻等肌肤接触,就是爱与性的原始体验。孩子如果得到了足够的爱与抚摸,就不会在性饥渴之下产生性早熟。男孩J对高跟鞋的痴迷,其实就是性心理早熟的一种性偏差表现。因此,维持性偏差的心理动机,除了生理上的性快感外,还有对深度依恋缺失、孤独感和分离恐惧感的控制。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性和爱的依恋关系,人们才能摆脱羁绊,为所欲为,享受自我控制感。

3. 如何看待性变态

应该说,性欲的真正满足是拥有一个爱的对象。一个人只有被自己渴望的人亲吻时,才能感受到那种兴奋和快乐的满足,而自慰行为无法得到这种满足。自慰满足性欲是自慰,这是非常任性的。如果因为羞耻而想控制它,你越想控制它,就越控制不住它。

但真正构成性依赖的“异常”行为,并不是自慰行为本身,而是其渴望自慰同时又极力抑制或控制自慰的行为态度。

也就是说,手淫、恋物癖等自慰行为所带来的好坏后果,取决于当事人对于自慰的心理态度。在生命的早期,则取决于成人对于儿童性行为的态度。如果以震惊、愤怒、指责、蔑视、羞辱的态度对待,那么孩子对于“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可能出现畸形发展。

真正的性与美德在于心中珍视性的自然冲动,坦然承认并勇敢追求这种冲动所产生的自然欲望。

很多性变态者的心理冲突,都来源于周围人的鄙视或来自社会的压力。从人性的角度看,人们对于性变态的社会态度和观点应当调整。只要当事人的性行为(违反法律或侵犯他人的除外)不影响他人、不伤害他人、不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就应该看作是性欲的正常表现,应当宽容对待,就如同对同性恋的宽容一样。往往当当事人感受到周围人,特别是亲人的宽容和接纳时,他们的异常行为就会恢复正常。有些恋物癖者婚后会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恋物情结转移到伴侣身上。

一切形式的性偏差都是人类性欲的另类表现,性偏差的复杂动机是远离另一主体的客体依恋。从治疗的角度看,只有当个体对于满足自己任性的性欲——自体性欲而产生愧疚感,即背负着强烈的心理矛盾时,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四川成都雄玲心理咨询机构 雄玲

熊玲相关文章: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 电话直呼

    • 19113215764
    • 19113215764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