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情感心理咨询|德心融合,润心心育:树德中学探索德心融合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时间:2024-09-24 13:11 敏小编说道 德心合一的育人模式,有助于提升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和生动性,也让心育更加“有根有灵魂”、更加接地气。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坚持把心育融入立德树人、养心育魂工作之中,确立“立德养心”的德育工作命题,系统构建学校“养心”心育工作,在创新课程实施、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是政府、群众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1995年。30年来,学校在“立德树人、强国强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坚持把心理教育融入立德、育人、育魂工作之中,以师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为目标,以德养心,以心育德,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和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修身养性”的内涵 树德中学德育倡导“立德育人”,即教育的温情要普及,教育的方法要无声无息、滋润人心。学校坚持立德育人,系统构建学校“滋心”教育,以弘扬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形成德心合一的育人模式。 强调目标的整合。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为重要切入点,不断实现学生道德力量的发掘和个体潜能的开发,推动学生围绕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实现自我,“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逐步发展。强调内容的整合。立足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路径,注重学生知识、情感、意向、行为等培养内容的有机融合。注重方法的整合。注重构建“感受”(重现情境、代入体验)—“感动”(生成情感体验)—“理解”(在交流、思考中领悟)的实施路径,在具身感知中激发积极情感。 “润心”心理教育具有以下特点:情境化,以生活为源泉,贴近学生成长的真实情况和真实需要,体现成长的真正需要;主体性,以学生为本,发挥能动性,催生内在动力;融合性,注重“五育”融合,多维度设计,让教育活起来;发展性,以发展为根,突出过程评价,彰显实效。“润心”心理教育坚持“三个适应、三个全”的原则。“三个适应”指适应性、时效性、适度性;“三个全”指全员、全过程、全领域,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以“修德养生”为根本的“养心”实践 1. 实施多元化创新课程 相对独立的心育课程。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顶层设计,在全省率先建立覆盖初高中各阶段的螺旋式递进心育课程体系,以每周0.5课时为周期,分阶段开展定期课堂教学。课程以“社会自我”为目标导向,注重形式创新和学科突破,突出时效性、实时性和实效性。课程由70%通识课程(以心理健康课程常规教学模式为主)、20%选修课程(以校园园艺心理咨询技术和自主心育为重要载体)、10%弹性课程(以应急响应为切入点)组成,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自主心育能力。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园艺心理系列实践课程。2007年,学校率先将园艺疗法运用到心理教育实践中,将园艺活动做成心理课程,开发了《手园艺》《四季课程》《五感课程》《树德OTO微公益课程》等15门系列课程。 校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断深化,2013年学校在全省率先推行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构建了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并按每周0.5学时为课程内容定时实施,为新高考做好相应准备。 2. 多渠道、丰富实施路径 依托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心理教育全覆盖。近十年来,我们持续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调查,以学校为本,建立数据规范。定期对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并根据数据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助心理咨询教育工作。心理辅导工作常态化、标准化开展。针对特殊年级、班级建设需要,定期开展团体辅导,实现一人一事、一班一策。 依托学生社团建设,推动自救。成立校园“心理社团”社团,鼓励学生间的同伴支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全面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成立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课代表),开展专题培训,初步掌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和应对措施,从学习、生活、交往、情感、危机事件、综合评价等多个维度每月汇报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 依托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心育与“五育”融合。开展心育融合课程实践,以心理学原理和技术为指导,打破学科壁垒,以主题式、项目式开展情境式学习,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葵花心语》、《柚子洞见》等融合课程涵盖生物、地理、美育、劳动教育等课程。“五感园”融合科学与艺术,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学科与生活结合。 依靠综合实践活动促进认知内化。学校以德育为先导、心育为导向、活动为载体,整体设计、打造立体化系列主题活动。如围绕妇女节“尊重女性”主题,设计“女生私语”“绅士品格”等专题讲座,针对青少年成长特殊性,为女生、男生、家长提供指导,引导学生发现善良、坚韧、奉献等女性品质,强化尊重、平等、自立的意识。 3.加强多层次队伍建设 打造心理教育专业队伍。学校专门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配备10名专职心理教育教师,生师比700:1,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成立了学校心理教育教研组,鼓励心理教育队伍不断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学校先后承担了多项市级专题培训任务,在成都市继续教育菜单课程中开设园艺课、学术研讨,持续开展心理薄弱学校教学帮扶工作。心理课程资源通过四川云教育平台定期向三州县级高中、民族地区学校开放,辐射14所云教育联盟学校、70余个班级,受益学生3000余人。 提升全员心理教育能力。重点加强全校教师“修德养性”“养心养性”的心理教育认识,定期形成符合教职工岗位的系统培训课程,细化提升心理教育能力目标,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培训活动。培训形式包括讲座、沙龙、案例研讨等。 关心教师自我成长发展。确保教师入职正确,通过心理测评了解教师心理状态。细心关心教师自我成长发展需求、自身心理素质现状与提升,形成校本教师关怀课程。此类活动包括支持性心理团体辅导活动、“教师亲子沙龙”、“正念减压”等,关注教师自身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提升。 联动家长与学校。在三级家长委员会搭建家长与学校沟通桥梁,开展“校长家长面对面”活动。共建课程资源,搭建互助共享平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共建良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讲座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创新,专业支持,经验借鉴,为校内外众多家长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家庭教育指导。 (四)多维度强化机制保障 工作体系完备。设立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下设心理关怀中心、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综合实践指导中心、家校合作中心等,并配备中层干部负责。中心行政上由学校德育处管理,专业上以独立教研组形式开展校本研究。因此,心理教育教师队伍是德育工作队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综合性的,又相对独立。 工作机制健全。学校建立了心理调查制度、危机预警制度、三级干预制度等专门的心理教育工作制度。学校近十年来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建立数据规范,并根据数据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助心理教育工作,做到一生一案、一班一策。实行“OTO”(To)心理教育教研模式,(线上)集体备课采用“三备九流”模式,跨校区协同完成集体备课任务。实行(线下)课程,各校区根据本校区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创作、实施课程,实现线上集体备课、线上教学、线下教学无缝衔接。 资金投入到位。学校不断加大心理教育课程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硬件升级。2021年起,三个校区同步升级建设约5100平方米的学生发展中心,其中室内空间1600平方米,室外园艺空间3500平方米,内设心理咨询室、职业发展室、沙盘游戏室、团体心理辅导室等。 “修德养心”视域下的“养心”心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与教育规律,德心合一有助于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生动性,也使心育更加“有根有灵魂”、更加接地气。要防止“德育问题变成心育、心育问题变成德育”的误区,尊重各自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径,切实推进德心合一育新人。 (作者是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校长)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4年第9期 原标题《立德养心育德——德心融合教育模式初探》 文章作者:李洪明、庄凌云 封面图片来源:中国教育报记者 徐红星 摄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