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008-7318

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新闻中心 >>成都被冷暴力心理咨询 >> 成都被冷暴力心理咨询|150 余位家长戒吼 30 天无一成功,原因究竟为何?
详细内容

成都被冷暴力心理咨询|150 余位家长戒吼 30 天无一成功,原因究竟为何?

时间:2024-06-14 13:13     作者:成都心理咨询   阅读

每当我看到我的孩子犯错

你也会对你的孩子大喊大叫吗?

即使我觉得不应该

但我无法控制自己

现在有这样一个微信群

特别帮助父母停止大喊大叫

不过,超过150名家长在30天内“停止了叫喊”。

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坚持下来。

父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船长将向您展示如何

↓↓↓

今年3月起,成都启动一项鼓励家长“不吼”孩子的实验。实验要求家长加入一个线上微信群,开始时每位家长需缴纳30元奖励金。按照规定,家长签到30天(不吼30天)可拿回30元奖励金。

截至目前,“不吼叫”实验已进行了三阶段,每阶段持续30天,共有150对家长参与。结果,三阶段过后,没有一位家长能够顺利完成每日的“不吼叫”签到:有的说工作忙,有的说心情低落,多数家长不经意间用一声吼叫宣告了“不吼叫”的失败。

今年4月底,国内某知名在线教育平台的调查显示,全国超过89%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吼叫,四川处于吼叫第二梯队。越年轻的家长越喜欢吼叫孩子,30岁以下家长吼叫孩子的比例最高。

与此相呼应的是,“不吼叫”实验呼吁家长改变几十年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反省能力。从教育方式的改变来看,这30天的威力或许超越过去几十年。

成都被冷暴力心理咨询中心_成都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_成都心理咨询热线电话

▲家长签到截图

测试:30 天内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

5月18日,成都居民徐燕的“温柔的拥抱比大声的吼叫更可怕”微信群不时收到新消息,来自陕西、四川、辽宁、湖北等地的家长在群里讨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教育问题。这个微信群成立近三个月,已成为150对家长改变教育方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今年3月至5月,在教育机构工作的徐燕已开展了三期“温柔拥抱胜过大声呵护”活动,家长只要30天不吼叫、在线签到满一个月,即可返还入群时获得的30元奖励金。

在徐燕看来,30天可以让你成长为一个全新的人,有无限可能。从事教育行业的她,深知冷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如果有摄像头,记录下我们向家人发脾气的那一刻,你还想看你长什么样子吗?一句脏话,也能让他们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面对孩子,父母最大的责任,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尽量理解他想的、做的,用他愿意接受的方式引导他的成长。”

在一个约50人的小组里,家长们会先完成一份沟通风格测试,了解自身的沟通误区。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他们会坚持每日打卡,记录自己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在这个过程中,群里的专业导师会随时关注家长的动态,及时进行咨询指导。

此次活动的灵感来源于热播的电视节目《朗读者》。徐岩发现,节目中有人用打卡的方式来督促自己大声朗读,徐岩便萌生了将这一做法“移植”到亲子关系中的想法。最终,他和五六位同事共同发起了打卡反喊话活动。

经过三场活动,来自四川、辽宁、陕西、湖北、云南等省份约150对家长参加了签到活动,主要以妈妈为主,她们从事教育、医疗、经商、科技等各个领域,其中既有全职妈妈,也有在职妈妈,她们的孩子有的是独生子女,有的是二胎宝宝,最小的孩子3岁,最大的也有十三四岁了。

▲徐艳

失败:150 对父母无一成功

短短2个月时间,发起人徐燕呕心沥血,将这个项目从第一人发展到150对家长参与。

三年前,许艳辞去了做了六年的语文老师的工作,加入了一家教育培训机构。许艳思维活跃,喜欢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许艳在国外学习了很多教育理念,认识了很多家长,感受到了四川独有的“辣”味。“可能是四川人的性格吧,教育孩子的时候,很急躁,一急就大喊大叫。”

“全面抵制噪音”活动还专门征询了专业团队的意见。“我们的课程也有专业团队的支持,墨尔本课程开发团队的 Ben 教授给了我们很多专业支持。”徐燕回忆道。

这次在亲子身上进行的实验结果让人意外:经过三轮打卡,150对家长无一完成任务。虽然第一次打卡的效果并不理想,但家长们的反响却很好。“每次打卡结束后,我们都会找来每一位家长进行回访,几乎所有家长都说很有效果。虽然大部分人没有坚持打卡,但和自己工作太忙忘记打卡有关。很多家长坚持下来,并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效果,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位家长达到了20多天,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很不容易。”徐燕透露。

打卡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有工作太忙,有自控力差,有换工作不再打卡。不可否认的是,几乎所有家长都声称在30天的教育实验中,反思了自己、反思了伴侣、反思了过去的教育理念、反思了自身的掌控能力。甚至过去几十年的教育理念在这30天里被彻底颠覆。那句老话“真理不在于声音的大小”再一次证明了它的有效性。

成都心理咨询热线电话_成都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_成都被冷暴力心理咨询中心

▲徐艳所在培训机构的老师正在上课

成功:我不再对儿子大喊大叫后,他完成作业的速度更快了

今年3月,邓女士参加了这次实验。“我之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教孩子效果适得其反。”邓女士的大儿子8岁半,写作业总是很慢,甚至半个小时只能写10个字。在听取同学的推荐后,邓女士参加了这次活动。

刚开始的时候,很容易失控,“刚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就握紧拳头,或者用冷水洗脸,让自己冷静下来。”邓女士按照建议的方法,没有对孩子大喊大叫,而是和孩子约定一个时间,一旦超过了时间,就让孩子自己说该怎么做。

“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我慢慢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气,感觉效果很好。老公和孩子都说我变化很大,听话多了。”邓女士记得,以前吵架的时候,孩子都会反驳:“这些都是跟妈妈学的。”现在,她能感受到变化。

“家长轻松多了,孩子效果也很明显,现在儿子做该做的作业很积极,速度提高了70%。”邓女士很开心,因为出差没打卡,3月份实验的效果还在继续,她再也没有对孩子吼过。“我打算把对儿子的教育方法用在小女儿身上,不会吼,而是温柔地抱抱她。”

来自云南的叶女士说,她很后悔在第二期活动时放弃打卡,“我只签了十天左右,一个原因是工作忙,有时候实在抽不开身。”

叶女士的女儿小熙熙即将升入一年级,但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比如她名字里的“熙”字,她总是没有办法写对。“我教过她那么多遍,但她总是写错。我冲她吼,她还跟我顶嘴。我觉得这样不行,就回到群里咨询老师,坚持参加第三次线下活动。”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在之后的日子里,叶女士学会了换个角度跟孩子沟通,女儿小熙熙身上的反差也很明显:偶尔跟家人发生矛盾时,她不会再选择粗鲁顶嘴。

反思:当我温柔时我很美丽

每天的签到过程,都是家长反思亲子关系的过程。

3月15日上午10点半,孩子在做英语口语练习时,15分钟内一句也没记住。孩子妈妈杨静一时焦急、愤怒,情绪才慢慢平复:“我转过头看到孩子有这样的问题,今天就发生这种事了吗?帮他找到问题才是关键。”孩子爸爸显然没有这样的耐心,给孩子贴上“什么都做不好”的标签。事后,孩子父母谈心沟通,孩子爸爸向儿子道歉。杨静找出原因,认为“爸爸不喜欢看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维护方面的书或微课”。杨静希望通过慢慢的谈话,改变孩子的认知。

3月16日深夜,“我发现自己变温柔了,家里也变温柔了,没有吵架,没有大喊大叫,一切都很和谐。”清晰地感受到家庭的变化后,孩子妈妈陈然不禁写下了自己的感想。在她看来,孩子爸爸工作忙碌、尽职,“想尽一切办法陪伴孩子和老伴。”而陈然以前很焦虑,关注点总是在孩子的成绩上。

渐渐地,她开始反思自己,“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读书的童年是幸福的吗?他们真的能学得好、学得深吗?”陈然希望探索一条轻松、愉快的学习和玩乐之路。为此,她首先改变了自己,“对孩子的不满,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不满。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不断的学习,我希望找到答案!我喜欢看到温柔的自己,这样很美!”

3月20日下午5点后,孩子妈妈徐萌开始怀疑自己。“自己在和孩子相处中太过急躁,没有意识到孩子有很多奇妙的想法,很多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因为我的急躁,错过了很多美好的事情。”随着家长对如何与孩子相处的认识逐渐加深,徐萌意识到自己可以做一个好妈妈。“我不怕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他们能帮我改变!”徐萌相信,“如果我换一种方式,我可以变得很漂亮!”

“这几天,一个字概括,就是好。”3月21日,在感受到最近不跟孩子发脾气的好处后,家长陈文写下了自己的感想。这种好心情,不仅让孩子安心多了,家长也渐渐改变了自己。“现在我每天笑着出门,开心地回家,谢谢你们。”

成都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_成都被冷暴力心理咨询中心_成都心理咨询热线电话

很多家长也在积极思考应对措施,有通过家庭奖惩制度,在获得一定积分后互换礼物的积分奖励法;有通过在线培训孩子如何应对注意力不集中的舒尔特训练法;有通过写信、推心置腹等方式化解纠纷的倾诉法;还有换位思考法等。

数据:超过89%的父母会对孩子大喊大叫

事实上,大喊大叫的问题并非这150名家长独有。

早在2001年,德国当代著名图画书作家尤塔·鲍尔就在其图画书《尖叫愤怒的妈妈》中讲述了一只小企鹅被妈妈发脾气吓得半死的故事。这本书作为亲子互动的经典范例在全球广为流传,有英文、西班牙文和中文等译本。

今年4月底,国内某知名在线教育平台在调查了59861份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后,做出了一份关于“家长吼孩子”的数据报告。数据显示,全国超过89%的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会吼孩子。整体来看,甘肃、青海、宁夏、云南等西部地区家长吼孩子比例最高,四川属于家长吼孩子第二阵营,中部和东部地区差别不大。

数据还显示,父母越年轻,越喜欢对孩子吼叫。30岁以下的父母中,28%经常对孩子吼叫,比其他年龄段的父母更频繁。从不吼叫孩子的父母中,50岁以上的比例最高,达到24%,而30岁以下的只有11%。该平台认为,一个人的经验和智慧与他的脾气成反比。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也与对孩子吼叫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在拥有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家长中,有28%的人从不吼叫孩子,而拥有本科学历的家长这一比例为11%,研究生为17%,拥有博士学位的家长为44%。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对孩子更加温和,认为孩子很棒,不会通过大喊大叫的方式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

在祖父母的育儿方式中,爷爷已经超越奶奶、奶奶,成为照顾孩子最多的人。不过,调查数据发现,对孩子吼叫最多的也是爷爷,或许是因为他们太爱孩子,所以对孩子要求严格。

专家:柔与刚都要有规则

如何看待“打卡不吼”的做法?著名教育专家季大海表示,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做法对脾气不好的家长有一定效果。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孩子出现了非常不正常、不规范、严重的行为和意识问题,如果家长此时还保持温和的态度,可能对孩子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家长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对了,否则孩子长大后性格可能就会变得非常不好。总之,家长对何时该温柔、何时该强硬,要有一个准则和底线。这个准则和底线就是孩子犯的错误是否严重,是否触犯了底线。”

“从方法上看,值得推广。”成都益心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长期从事未成年人保护与心理教育工作的心理学家张晓琼解释道,孩子出生时是一张白纸,要理解和认知外界的规则,需要一个自我探索与外界反馈互动的过程。“温柔的告知”会给他一个安全的探索和成长环境。“吼叫”是一种惩罚而非鼓励的教育方式,有时会给迷茫的孩子带来震惊、害怕甚至恐怖;孩子探索外界的行为和勇气,有时会被我们父母的“吼叫”不自觉地压抑,而这样的影响有时会伴随一生。

张晓琼说,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外界探索的过程,“如果你对他们大喊大叫,他们会因为不明真相而感到害怕,这对他们的心理成长、人格探索、性格养成,以及与外界的关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张小琼认为,这种“强制叫喊”的方法值得推广,“如果结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与育儿方法’等课程,家长不仅能强制叫喊,还能有科学的育儿理念,效果会更好。”张小琼建议,当孩子犯错时,家长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情绪是出于爱,然后采取三步非暴力沟通方式:描述问题、家长感受、表达期望。

(应当事人要求,本文所有名字均为化名)

看完这个故事,你对于“吼”孩子有什么看法呢?在下面留言告诉领导吧!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 电话直呼

    • 19113215764
    • 19113215764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