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被冷暴力心理咨询|校园冷暴力事件频发,教育究竟怎么了?时间:2024-07-23 13:12 近期,校园“冷暴力”事件频发。先是西安“绿领巾”事件,包头“红校服”事件。随后,媒体曝出无锡部分学校老师要求班上成绩差的学生去医院做智商测试。慈溪市阳光希望小学三名男生因违反课堂纪律被当众处罚,遭女生“围观”。最新消息是,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第二中学期中考试,成绩差的学生被“请”到校外考试。 “冷暴力”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引起舆论惊呼:教育怎么了?这种反应很正常,但在我看来,其实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冷暴力”一直存在。只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受教育者(以及家长)权利意识的觉醒,这些“冷暴力”事件才被曝光出来。有网友留言称,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原来是“冷暴力”。 现在的问题不是教育哪里出了问题,而是教育应该怎么做?笔者注意到,现在舆论界一致批评制造“冷暴力”的老师。舆情可以理解,但谁来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帮他们找到行为的根源,和他们一起努力改变?这种做法,正在把“冷暴力”推入恶性循环。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中小学冷暴力泛滥的根源。 从“冷暴力”的表现来看,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不是对教师群体的师德进行批判,而是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问题。试想一下,如果教师群体本身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我们能否避免他们在教育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中,做出各种不理智的行为,甚至把学生当成自己负面情绪的出气筒? 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容乐观。今年初,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对全区30所中小学、幼儿园1253名教职工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6.16%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48.28%的教师表现为轻度症状,12.45%的教师表现为中度症状,2.71%的教师表现为重度症状。也就是说,学生面对的教师中,超过一半的人存在心理问题。 教师心理问题为何如此严重?原因有三。首先,教育管理和评价严重行政化,使我国中小学教师无法专心于教育教学,要花大量精力准备检查、各类评估,同时不遵循教育规律、不关心学生个性发展,只注重学生成绩。这让很多教师承受着非教学工作压力(加班备课)和精神压力(包括舞弊等反教育行为),甚至造成职业倦怠。 二是对教师心理问题漠不关心。近年来,教育部门和社会舆论一直将校园事件归结为师德问题,从而强调教师职业道德,认为只要从师德建设入手,就能大大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以事实为依据讨论师德问题,组织教师开会学习文件、谈心得体会,只是一句空话,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的非教学压力。讨论的结果是问题一再发生。甚至在相关调查显示教师心理问题十分严重之后,也没有相应的心理咨询或纾解措施。 第三,师生、家庭与学校的矛盾加剧。由于缺乏法治教育环境,中小学没有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来维护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利益。因此,一些教师感到当老师越来越难,甚至失去了批评的权利。家长们也感到学校和教师越来越不负责任。生活在这样矛盾的环境中,怎么会快乐呢? 针对学生的“冷暴力”事件,是学校和教师不关心学生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的结果。教师对学生施以“冷暴力”,不关心学生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这其中究竟有何道理?不少舆论认为,虽然现行评价制度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太大自主权,但教师在日常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一定的行动空间。另外,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冷暴力”做法,任何制度都无法为其正名。难道教育学生,就没有比让他们脱裤子逃跑更好的办法了吗?这是正常的思维方式,但如果教师长期处于不正常的环境中,又会怎样呢?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首先必须改革目前以行政为主导的单一教育评价体系,这是理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权利与责任的基础。对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大家一直感叹“只培养分数,不培养人”。无论是以前的“重点班”与“差生”概念,还是现在的“绿领巾”与“红校服”,都只是方法手段不同,并无实质性区别。目的都是让学生成为这一评价体系中的“赢家”,而不管学生的健全人格与身心健康。很多学校教师并非不知道问题所在,但不得不这么做——如果学生成绩不高,学校升学率不高,别说发展,连生存的空间都没有。 其次,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最重要的是关心教师的心理问题。如果连教师的心理问题都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更别提了。要建立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机制,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压力,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活动,专门为教师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援助机构。这远比说教更有效。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