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被冷暴力心理咨询|校园冷暴力危害大:心理伤害持续时间长,还易诱发肢体冲突时间:2024-06-06 13:16 “我在外地读小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嘲笑我的口音,他们三五成群地出去玩,不跟我玩,我被欺负,每天都哭。” “初中的时候我的成绩不好,有一次月考我是班里倒数第一,老师在课堂上用很多难听的话骂我笨,我感觉被老师抛弃了。” … 这些受访者如今已成年,但学生时代的“影子”仍然萦绕在他们的脑海里。 《法制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来自老师、同学的校园冷暴力,会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且伤害后果持续时间较长,但由于此类暴力行为的隐蔽性相对较强,往往不被发现或被忽视。不仅如此,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冷暴力往往会诱发肢体冲突,演变为暴力行为。 安徽省人民检察院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共起诉校园暴力犯罪案件170起,其中有的是校园冷暴力演变为武力暴力的案件,有的是施暴者暴力形式发生变化的案件,还有的是冷暴力受害者内心积聚愤怒,为寻找存在感和认同感而选择暴力反抗的案件。 这个女孩在班上被孤立,但她的妈妈告诉她不要担心。 亮亮是安徽合肥的一名高中生,性格有些内向,在同学眼中,他不太善于交际。至于亮亮,因为初中时在学校遭遇过冷暴力,所以他不敢融入群体。 当时,亮亮就读于一所寄宿制初中,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语言表达能力差,亮亮成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 “没人愿意跟他玩,我们去食堂吃饭,其他同学三五成群坐在一起,他却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亮亮的初中老师告诉记者,后来亮亮被重新分配到宿舍,全班同学都受到了教育。但亮亮心里的创伤却一直没有平复,至今都还“隐隐作痛”。 校园冷暴力是校园暴力的一种,通常表现为教师对学生采取冷漠、蔑视、放任、疏远、嘲讽或其他非暴力手段,以及不公平对待学生、监视学生动态等,或一群学生故意疏远、歧视、孤立、嘲讽某个学生,对学生造成精神心理侵害和伤害。据有关机构今年4月对1999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6.0%的受访者身边经历过校园冷暴力,其中15.8%的受访者表示很常见,70.2%的受访者表示偶尔发生。 可见,校园冷暴力就在我们身边,但一般不会造成直接影响、不易引起重视,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当冷暴力显性化时,往往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六安市某高中二年级学生娟娟回忆,小学时,班上有两个同学跟她很亲近,但后来因为一些矛盾,两个同学都不理她了。其中一个同学是老师的孩子,在班里号召力很强,还煽动其他同学排挤她。她觉得很委屈,回家跟妈妈诉苦,本以为妈妈会帮她,可妈妈却让她别放在心上。 于是,娟娟选择了忍耐,但这并没有换来和解,欺凌却愈演愈烈。经过之前的经历,她觉得没人会听家人的话,她感到很无助。之后,娟娟情绪低落,不愿意上学,不愿意吃饭,也不愿意和别人相处。家人发现不对劲后,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诊断她患有一定程度的抑郁。目前,娟娟正在接受治疗。 我小时候被老师当众责骂,现在我长大了仍然无法释怀 校园冷暴力是相对于暴力暴力而言的,暴力暴力主要表现为肢体冲突,而冷暴力主要表现为言语暴力和精神心理伤害,其带来的创伤往往几十年都难以愈合。 安徽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小雨告诉记者,她初中时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在同学面前用很多难听的话骂她笨,她当时心里很难受,觉得自己被老师抛弃了。她总觉得自己长大后的不自信,和这段不愉快的经历有关。 经历过校园冷暴力的受访者普遍认为,教师冷暴力极易引发学生模仿,引发群体冷暴力。学生冷暴力往往表现为冷漠、孤立、嘲讽等,尤其是在群体冷暴力中,往往会有一个具有号召力的领头人带领其他学生孤立、排斥某一位学生。 “我在外地上小学,刚入学的时候,同学们就因为我的南方口音,笑我叫‘南蛮子’,她们一边笑,一边模仿我说话的腔调。课间,女生们三五成群跳橡皮绳,却不肯带我一起去。那段时间,我每天都被欺负,只能委屈地哭。”即使过了十几年,已经步入职场的小邹依然难以释怀。 据联合文网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认为校园冷暴力最容易发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讽刺、辱骂、嘲讽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冷暴力表现形式。 对于校园冷暴力对人的影响,受访者认为,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使孩子对别人失去信任,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和团队合作,不利于健康正确“三观”的形成,影响学业成绩,加剧青少年时期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产生对社会的反感,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冷暴力不是幼稚行为,也不是小打小闹,如果不及时制止、干预,会对学生造成严重伤害。”安徽省直妈开门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张亮说。长期接触冷暴力,会形成性格孤僻、极端,严重者引发心理疾病、人际沟通障碍、人格发展不完善、抑郁问题。还可能对实施冷暴力的同学进行报复,埋下严重的社会隐患。 在学校里受到排斥使得校外的人更容易聚在一起 很多教育、心理学专家学者认为,产生冷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施暴者的角度看,一方面,一些老师过于注重成绩,教学方法不当,对学生急躁不耐烦,因此在面对学习成绩差或者行为调皮的学生时容易使用冷暴力。另一方面,随着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孩子通过网络接触到大量不良信息,对金钱、地位、家财等格外讲究。再加上很多家长平时不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这就使得一些孩子喜欢无视别人或者用言语伤害别人。 从受害者的角度看,部分孩子性格内向,与父母、老师缺乏沟通,容易被孤立。在遭受冷暴力对待的初期,不少孩子会向老师、家长发出“求助信号”,但不受重视或置之不理,让孩子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或者老师、家长只是简单询问,没有妥善处理,导致孩子遭受更为严重的报复。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形成更加孤僻、内向、自卑的性格,甚至人格畸形。 “在我接触过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很多孩子在犯罪初期都有类似的经历,那就是被别人欺负、排挤。结果,这些孩子在学校里没有办法建立起学习生活圈,只能求助于校外,与社会上的坏人聚在一起寻找存在感,染上坏习惯,从而走上犯罪之路,从‘受害者’的角色变成了‘加害者’。”安徽省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会长姚维耀说。 “校园暴力案件暴露出学校管理制度的漏洞,这一点在寄宿制学校尤为明显。”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多年的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支队队长杜学宇分析称,虽然学校宿舍都配备了生活老师,但老师人力、精力有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很多欺凌行为都发生在熄灯后,不易被发现,即使之后爆发,很多学校也缺乏规范的处理程序和手段。 防控校园冷暴力需全社会重视 去年12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小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要求对校园欺凌、暴力等重点问题进行专项督导。教育部等九部门也制定了防治中小学生欺凌、暴力的指导意见,在预防、处置、形成合力等方面提出了更加专业、细致的要求。但与肢体冲突相比,隐性冷暴力并不容易界定。 姚维耀认为,由于不同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有的孩子不能接受被少数同学排挤,有的孩子却觉得可以和其他同学一起玩,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常见的有组织、系统的言语攻击、排斥、冷漠等,这些行为很容易使学生遭受很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 《指导意见》提出,学校、家长要对实施欺凌、暴力行为的学生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和警示谈话,情节严重的,公安机关要参与警示教育;对屡教不改、屡教不改的学生,要予以登记,将其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必要时可转入专门学校;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学生,要依法依规处理。 “如果学生在校期间遭受长期冷暴力,导致其产生抑郁、自残等严重后果,行为人和学校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学生实施自残、自杀等行为,负有保护义务的教师未及时制止,还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如果情节严重,如嘲讽、侮辱等,行为人还可能构成侮辱罪。”但姚伟耀表示,司法维权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忽视、孤立、侮辱等冷暴力很难取证,我们还是应该注重对受害者进行心理、精神方面的疏导,及时干预,制止此类暴力行为。 张亮建议,家长要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当得知孩子遭遇冷暴力时,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积极与同学、老师沟通,敞开心扉,解决问题。对于老师来说,一方面不能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要全面看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教育孩子不仅要培养才华,更要育人;另一方面要积极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内心感化和行为转变,做好后续指导,解决暴力的深层次原因。 在制度建设层面,杜学余认为,从国务院的措施到九部门的意见,对学校建立学生欺凌防控机制都有相关要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完善实施细则和问责办法,确保国家规定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姚维耀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督促指导,培养教师形成对校园暴力的正确认识,掌握正确的处理程序和措施,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联防联控、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控工作机制。(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编辑:常欣) 本微信内容原创自《法制日报?社区版》,转载自:法制大篷车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