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心理咨询|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叙事疗法的应用与效果时间:2024-07-05 13:06 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① 高校宿舍人际沟通问题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② 叙事疗法帮助我走出错位的友情和爱情 院系: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班 应用心理学 10级 姓名**Ping 学生卡 分数 指导老师:朱茂玲老师 投稿日期:2013年7月8日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沟通问题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摘要:来访者为大二女生,因宿舍人际关系矛盾导致情绪焦虑、睡眠质量差、学习效率下降等。根据来访者情况,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其在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存在的绝对要求、极端不好等不合理信念,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倾向。经过6次咨询,来访者的不良认知得到逐步纠正,消除了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了新的合理认知模式,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访者的情绪基本好转,宿舍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咨询效果明显。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人际冲突、合理情绪疗法 正常信息 林某,女,20岁,山东人,大学二年级学生。近期她与室友发生矛盾,在宿舍里感到被排斥,导致心情烦躁,晚上睡眠不好,身体容易疲劳,学习效率降低,焦虑。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三周,她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于是主动来咨询。 求助者在农村长大,身材瘦削,皮肤黝黑,但体质好,很少生病,性格内向。父母初中文化,父亲是商人,母亲是农民兼家庭主妇。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有一个读高中的弟弟。父亲脾气不好,母亲善良。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家庭关系不好。 父母对我要求严格,对我期望很高。我学习很刻苦,成绩名列前茅。高中开始住校,但不习惯集体生活,宿舍空间小,不适应,与同学关系一般。进入大学后,我内向的性格有所改善,和几个外地同学相处还不错,但仍然不太热衷于参加集体活动。经常感到压力,每天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和本地同学交流很困难,目前没有男朋友。 主诉及个人陈述 主诉:近一个月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导致抑郁、焦虑。 个人陈述:最近不想呆在宿舍,感觉室友们故意针对我,想排挤我,感觉“都是虚伪的,一回到这个宿舍就感觉胸口闷”。感觉最近睡眠不好,有时候看书看不下去,心情很焦虑。 大一的时候,室友关系还行,可能刚开始不熟,都客客气气的。从大二开始,很多同学都放松了学习,宿舍里另外三个同学根本就不怎么上课,有时候还翘课,玩,找男朋友。最讨厌的就是睡在我对面的那个广西女孩。 她总是跟我吵架。两周前她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之后经常开着台灯上网聊天或者看电影到很晚,影响了我的睡眠。有一次我让她关掉台灯早点睡觉,她就生气地跟我吵起来,说别人都没意见,只有我有。如果她早上起得很早,我还在睡觉,洗脸或者上厕所的时候,她就会故意弄出很大的声音,让我没法安静地睡觉。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如果我给她出主意,宿舍里的其他同学都会帮她,“他们是一个团的”。宿舍里只有我一个外省来的。大一的时候,大家基本都说普通话,现在他们基本都用广西桂柳话交流,故意不让我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以此来孤立我。 一走进宿舍,就听见他们几个人在门口里面说话,说我好几天没洗澡,身上有异味,其实那几天感冒了,医生叫我尽量少碰水。还听见他们说“书呆子,只知道学习”之类的话。我知道是因为我成绩好,他们嫉妒我,但听着心里很不舒服。我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我很想和室友搞好关系。我知道宿舍里的人际关系好才能有好心情学习,但我感觉我根本无法和室友相处。我想换宿舍或者搬出去,但又担心别人说我和室友相处不好,说我“有问题”。我为此感到紧张、焦虑、犹豫不决,甚至失眠,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他人的观察和反思 林同学衣着整洁,神情忧郁,思维清晰,说话有逻辑,表达能力强,性格比较安静,情绪低落,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一定的认识,谈到室友的干扰导致晚上难以入睡时显得很焦虑。经林同学同意,班主任咨询了林同学的情况。经了解,林同学学习勤奋,成绩不错,但性格内向,在班里不担任任何职务,很少主动参加学院或班级的集体活动,与同学关系一般。班主任认为,主要是因为林同学的人际沟通方式存在问题,与人沟通能力差导致其情绪困扰,认为林同学首先应该主动适应集体生活,不建议直接换宿舍来解决问题。 心理测试结果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因素分为: 躯体化1.8;强迫症1.5;抑郁1.9;人际关系2.5;焦虑2.7;敌对1.9;恐怖症0.9;偏执1.6;精神病1.7;其他1.1。焦虑和人际关系得分高于常模。 (2)焦虑自评量表(SAS) 标准分数为65分,分数在60至69之间表示寻求帮助的人有中度焦虑。 (3)抑郁自评量表(SDS) 标准分值为55分,分数范围在53-62分表示轻度抑郁。 评估和诊断 5.1 评估 5.1.1 数据来源的可靠性 可靠。客户具有完整的自我认知、强烈的治疗动机以及诚实和始终如一的态度。 5.1.2 求助者当前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况 精神状态:智力正常,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抑郁,紧张,焦虑。 身体状况:食欲下降,晚上睡眠不好。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从未患过严重疾病,也没有精神病家族史。 社会功能状况:能正常学习、生活,但工作效率降低,人际关系受到一定影响。 5.1.3 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无明显生物学原因。 (2)社会原因:一是家庭及成长环境原因:求助者父母从小对其学习要求严格,只关心其学习成绩,很少与父母交流,性格内向,不擅于社交。二是社会支持系统原因:求助者很少主动向别人诉说自己遇到的问题,喜欢把问题藏在心里,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得不到父母、老师、同学的理解和关注。 (3)心理原因:首先,求助者在处理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时存在非理性认知,思维方式上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其非理性信念表现为:将室友偶尔的晚睡早起视为对自己的故意反对,将室友说粤语视为对自己的故意排斥,将室友的言论视为对自己的嫉妒,将偶尔的人际矛盾解读为宿舍关系极差、无法挽回等。其次,求助者性格内向、敏感,缺乏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表现为:不能合理地给予他人建议,不能对他人的评论做出有效的解释和反驳,不善于融入群体、成为受欢迎的人等。 5.2 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人际冲突引起的情绪困扰。 诊断依据: 经过对林某临床资料的整理,结合相关因素分析,我们发现,林某家族无精神病史,林某无重大疾病史,自身清楚自身症状,并主动就医,结合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三原则,可以排除严重精神疾病。 当事人因宿舍人际沟通问题产生内心冲突,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结合临床表现及心理测试结果,诊断为焦虑。其问题发生时间较近,反应强度可理解,负面情绪持续时间不超过1个月,反应内容不具有普遍性。 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寻求治疗的愿望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5.3 鉴别诊断 与严重心理问题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初期反应强烈、内容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超过2个月。但患者心理问题尚未泛化、对社会功能未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较短,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与抑郁神经症鉴别 虽然求助者也有抑郁、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失眠等症状,但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刺激引起的,程度并不严重。求助者没有自杀倾向,也没有绝望、悲观、自卑等症状,社交功能和逻辑思维也没有受到严重影响,可以排除抑郁。 (3)与焦虑症的鉴别 焦虑症是一种“以广泛性焦虑或阵发性恐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不利情况即将发生而又难以应对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及运动不安等症状。患者虽然也有焦虑为主要症状,但并不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内心冲突多由现实因素刺激引起,心理冲突不变形,持续时间仅3周,可排除焦虑神经症。 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及诊断,经与客户协商后,初步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1)短期和具体目标 帮助寻求帮助者宣泄负面情绪,降低焦虑程度,改善饮食和睡眠状况;帮助寻求帮助者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改善人际交往状况。 (2)长期和最终目标 改善求助者的人格,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和正确合理的信念,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咨询方法与原则 7.1 主要咨询方式 利用支持疗法帮助来访者改善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改变消极的认知,达到消除消极情绪和行为的目的;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来访者了解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并学习一些人际交往技巧。 7.2 原理 支持疗法主要帮助来访者适应当前的现实,一般咨询师合理地采用说服、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说理、劝说、解惑、保证等方法,帮助来访者认识问题,改善情绪,增强信心,促进其身心健康。 重复此过程。 理性情绪疗法是一种认知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来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其核心理论是 ABC理论的要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不是由外界触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型中,A代表触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信念;C代表个体在该事件之后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一般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由触发事件A直接引起的,即A导致了C。ABC理论认为,触发事件(A)只是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间接原因,人们对触发事件(B)的信念、观点和理解才是人们情绪和行为反应更直接的原因。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观点和理解时,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就会发生变化。 当人们拥有非理性信念,并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时,最终会导致情绪障碍。人们的非理性观念的主要特征是:“绝对要求”、“过度概括”、“极其糟糕”。 角色扮演是行为治疗中模仿的一种具体形式,即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演绎某个情境,咨询师扮演来访者在生活中遇到的人,帮助来访者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巧。 8. 咨询流程 此次磋商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共进行6次磋商。 第一阶段为心理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做出评估诊断,咨询一次; 第二阶段是理解阶段:让来访者了解理性情绪疗法,认识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咨询一次; 第三阶段为解决阶段:为来访者提供心理帮助,帮助其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共进行3次咨询; 第四阶段为再教育阶段:巩固总结辅导成果,进行社交能力训练,进行1次辅导。 8.1 首次磋商(2012年10月9日) (1)任务:建立咨询关系。向来访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和相关权利义务,收集信息,进行心理诊断,与来访者商定咨询方案。 (2)方法:访谈法、测试法、支持技术。 (3)流程:利用开放式问题收集林某的详细信息;通过倾听、同理心、无条件积极关注与林某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同时完成心理测试。 (4)家庭作业:让来访者回忆与室友发生的每一次冲突,分析当时的情况、原因和自己的反应,并记录下来。 8.2 第二次磋商(2012年10月16日) (1)任务:向来访者介绍情绪的ABC理论,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人类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是相互关联的,对事件的认知评价会影响情绪反应。 (2)方法:访谈法、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通过引入情绪ABC理论,引导和启发来访者理解自身认知中的非理性信念与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 (4)家庭作业:运用ABC理论,分析你在宿舍遇到人际冲突时,所经历的各种情绪所对应的压力源和认知信念。 8.3 第三次磋商(2012年10月23日) (1)任务:转变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帮助他/她对当前问题形成理性的认识。 (2)方法:反驳、辩论的技巧。 (3)流程: ①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非理性信念,协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非理性信念与当前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 ②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情绪困扰是由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自己应该对此负责。 (4)布置家庭作业:让来访者思考今天的咨询,并写下谈话前后自己对此事看法的变化,为下次咨询做准备。 8.4 第四次磋商(2012年10月30日) (1)任务:将当事人在冲突情境中不恰当的情绪反应转化为积极合理的情绪反应。当事人将通过练习掌握此方法,直到能够自然地运用。 (2)方法:理性情感意象技术。 (3)过程:求助者轻轻闭上眼睛,回忆自己最近所处的冲突情境,表达自己此刻的感受,然后集中精力转化自己的情绪,努力将其转化为更合理的情绪。 (4)家庭作业:使用理想的意象技巧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情境中练习尽可能多的情绪转换,直到你可以轻松地运用它。 8.5 第五次磋商(2012年11月7日) (1)任务:探究来访者负面情绪的来源,引导来访者将造成情绪困扰的不合理信念转变为合理信念,使来访者客观面对现实,敢于承担责任。 (2)方法:认知任务。 (3)过程:以引导的方式与来访者讨论情绪困扰的根源,让来访者与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辩论,建立理性信念,从而实现积极的行为和情绪。 (4)总结 咨询师运用理性情绪ABC理论,分析来访者在非理性思维和非理性信念中,造成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如“绝对要求”“泛泛而谈”“极其糟糕”等,并强化相应的理性信念,锻炼自我认知。 以下是林的一些认知练习。 ① 室友用电脑开着台灯睡到很晚,第二天早上起来又发出很大的声音,是针对我还是报复我?——室友用电脑熬夜,可能是因为在处理紧急的事情,或者是在完成第二天要交的作业。她早上起得很早,可能是因为要去上课或者有紧急的事情,洗脸或者上厕所时难免会发出声音。 她发出了一些声音,也许是无意的,而不是故意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她不一定是针对我或报复我。 ② 我劝室友早点睡觉,她却生气地说除了我,别人都没有反对。她是不是在刁难我?————可能是因为我劝她的时候语气不好,因为睡不着所以生气,所以没有用好听的语气跟她说话,我命令的语气会让别人不舒服。 ③ 宿舍里的其他室友一起说广西桂柳话,是不是为了不让我插话,故意排挤我? ——文化不同,语言表达习惯也不同,对于三个本地人来说,可能觉得用桂柳话交流更亲切,也更容易表达,他们并没有故意针对我,不让我插话。再说了,我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也有责任主动学习广西桂柳话,积极适应这里的生活,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