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心理咨询|朋友因疫情被迫隔离,解封后竟不再社恐,原因是……时间:2024-08-24 13:07 我有一个朋友,他非常抗拒社交,经常下班后就待在家里,不到万不得已,从来不和别人联系。 但最近因为广州的疫情,她被迫在家隔离工作了一个月。 这让她感到比以前更加孤独。 小区解封后,她破天荒地和几个朋友相约开车去郊区看风景,第二天还兴致勃勃地到同事家做饭。 如果是在以前,她根本不可能参加如此高强度的社交活动。 但这次,我和朋友聊八卦,吃好吃的东西。 她竟然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与愉悦。 她叹了口气:“原来我并没有那么社交焦虑啊!” 其实,这样的朋友不只一个。 我参与心理学的时间越长,观察的人越多,我越发现: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谈论“社交恐惧症”。 但在我看来,我们真正害怕的,或许并不是社交,而是: 在社交场合中,我们敞开心扉,却只会被他人和人际关系所伤害。 为了避免这些伤害,我们干脆避免社交。 这些伤害常常会导致关系中的不信任和失望。 有一位害怕社交的读者曾经向我讲述了他的经历。 因为受到妈妈的基因影响,她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白头发了,格外的显眼。 同学们有时会当面议论她的白头发,并给她起了个绰号——“白发魔女”。 甚至她最好的朋友有时也这样称呼她。 后来,她再也无法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便给父亲打电话,诉说自己的痛苦,并放声大哭。 但没想到,电话那头的父亲只是不耐烦的说道: 嫌丑就染吧,有那么介意吗? 这个轻描淡写的回答让她感到无比失落,至今记忆犹新。 她将父亲视为最亲近的人,向他吐露了内心最自卑的部分,但换来的不是尊重,而是厌恶。 这种失望和伤害太深了。 继续她对其他关系的理解—— 如果连我们最亲近的亲人尚且如此,陌生人就更不值得信任了。 直到现在,她仍然不敢在公共场合脱下帽子。 我也很害怕交朋友。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故事。 有些人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从未见过他们、接受过他们; 有些人总是收到朋友的负面反馈; 有的还遭到同学、同事的无情嘲笑…… 这些经历不仅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攻击,还导致他们对人际关系产生强烈的不信任。 因此他们在社交时通常需要更高的安全感。 在迈出第一步之前,一定要绝对确定对方不会伤害你。 一旦他们体验到被否定、被忽视、被压制、被伤害的感觉,他们就会退回到自己的世界。 至此,我们可以理解,抵制社交本质上是对感情的一种警惕和谨慎: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谨慎表达自己的同时,也会观察别人。 时刻关心你过得怎么样、对方过得怎么样; 如果出了问题,他们会对自己或他人感到不满。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来找我咨询的客户,她发现社交是她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方面,她尝试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 但另一方面,她又感觉在感情里很疲惫。 因为在恋爱中,她总是会注重细节,挑剔细节。 例如,当她和朋友在一起时,她会挑自己和别人的毛病,比如: 我讨厌自己在朋友面前总是因为激动而说话不经大脑; 我认为那些停滞不前、不取得进步的朋友是在逃避生活中的问题; 如果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他们都会觉得不礼貌; … 而且,每次和朋友们分别回家后,她都会像看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顾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回忆他们当时的所作所为。 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她总能找到一些自己不满意的东西。 所以她会不断的反思,在心里攻击自己或者对方。 同时她会把自己的想法延伸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和自己是一样的。 例如,有一次吃饭时,一位朋友为她准备了一份精心挑选的礼物。 她先是感到喜爱,随后又感到愧疚:“哎呀,我没有准备礼物给她。” 其实朋友只是想送她一份礼物,并没有别的想法,但她就是忍不住自责。 所以对她来说,感情是一种负担,与人交往时她会感觉很累。 正是这种精神疲劳导致他们很难建立人际关系。 因为缺乏信任,我们总是在观察,总是紧张,并且常常感到失望。 因此,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平静,更有安全感,他们常常会退缩,封闭自己的心扉。 在自己和他人之间筑起一道墙,尽量减少与他人的互动。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读者。 为了避免在感情中被嘲笑和鄙视,她总是选择躲在自己的世界里。 即使有人真的想和她做朋友,她的防御力也会很强,很少向对方敞开心扉。 有时候,这确实可以帮助避免人际关系中的麻烦。 然而,被它困住的我选择孤立自己,使自己处于彻底孤独的境地。 但关闭并不能解决问题。 相反,孤立会导致孤独,孤独会带来内心的摩擦。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 原始生命力天生具有攻击性,需要在关系中表现,在关系中驯服。 否则,这种攻击性就无处发泄,只能回来“攻击”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内耗”。 我有一位客户,她觉得社交特别麻烦,她的人生愿景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事实上,她很累。 因为她没有工作,没有社交生活,每天只能面对父母和一台电脑。 但她却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各种事情。 这些想法无处表达,自然得不到回应。 有时她会打开通讯录,希望找到一个人,可以和她分享所有的喜悦,倾诉所有的忧虑,甚至是突然冒出的想法。 但它无处可寻。 得到的回应越少,你大脑中积累的想法就越多,你就会越累。 当一个人的生命力得不到基本的回应时,他就会面临绝境。 你渴望得到某样东西,但又逃避它。这两个矛盾纠缠得越久,你就越得不到它。这会让你的心很疲惫。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种内部摩擦呢? 更现实的方法是: 尝试建立一些你可以容忍的、有基本善意的人际关系。 这将导致实际的治愈发生。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那位读者一样,她后来又留言并向我提到了改变。 她刚刚认识了一位非常友善的同事,在同事面前她总是可以非常坦诚地分享自己的事情。 两人熟悉后,他邀请她参加了几次户外活动。 一开始她确实心里很不自在,怕暴露自己,所以就只是呆在一边,静静地听着大家说话、开玩笑。 后来她渐渐觉得这个团体是安全的,她从中感受到了一种陪伴感和快乐感。 于是,她开始在团员面前一点一点地敞开心扉。 这意味着这些关系互动带来的快乐超过了孤独带来的黑暗。 这才是治愈。 而当治愈发生的时候,两种信任就会在心里逐渐建立起来。 ① 相信自己。 当你在关系互动中能得到真实、舒服的体验时,你会逐渐相信: 即使在感情中表现出自己不好的一面,也不会轻易被对方讨厌。 因为你自己被接受、被看见。 ② 对关系的信任。 当我们能在一段感情中逐渐得到一些滋养时,我们就会从中发现源源不断的能量。 这种能量会逐渐减少我们在社交中的失望。 因为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我们会逐渐发现: 有些人际关系,即使不完美,甚至不达标,还是能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满足感。 有时对方送了礼物你却忘了回赠,有时你送了礼物对方却忘了回赠,但我们都可以一笑了之,心里感到亲近与满足。 这些真实的满足感会触动我们,让我们意识到并不是只有完美的事物才能带给我们满足感。 当你越来越多地体验到这些满足感时,你将真正体验到: 即使是一段平凡的、有些令人失望的关系也可能是一次伟大的经历。 而且,随着我们逐渐深入外部世界,也越来越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会看到: 外部现实正在康复,而且似乎比内心更加光明。 终于 人际交往的渴望是人类最根本的渴望之一。 逃避、挤压只会让我们的精力消耗殆尽,让我们感觉越来越疲惫。 相反,你会越来越享受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时光。 因为建立连接就意味着建立关系。 建立关系意味着你的能量被释放,你可以吸收更多的能量。 正如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说: 当一个人用心去做某件事,或者真心去关心一个人的时候,幸福就会悄悄地到来。 所以,我希望你和我都能从社交中找到一些快乐。 作者 |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热门专栏《人生你说了算》作者,畅销书《家庭为何伤人》、《爱情为何伤人》作者,微博:@武志红。目前,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等10个城市。本文原发表于微信公众号[武志红]。张冠子,一个假设的异常人。B站:@武志红讲心理;视频账号:@武志红|:@武志红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前往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