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008-7318

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 成都心理咨询|欢乐颂引爆原生家庭话题,其对个人成长影响引关注
详细内容

成都心理咨询|欢乐颂引爆原生家庭话题,其对个人成长影响引关注

时间:2024-08-09 13:19     作者:成都心理咨询   阅读

【中新网综合报道】近年来热播的内地电视剧《欢乐颂》,将“原生家庭”这一心理术语推向了高潮。剧中“凤女”樊胜美的一句台词“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引发网友热议。

如今,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心理学领域,尤其是在一些社会热点案例中,“原生家庭”一词已经成为人们格外关注的高频词。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当一个人无法自我定位,或者做出一些出格、违法的事情时,人们一定能从他的原生家庭中找到根源。

今年1月,微博上出现“北大留美毕业生写万字文章痛批父母,12年不回家过春节,屏蔽父母6年”的消息。文章主人公王猛(化名)指责,这一行为的“罪魁祸首”是其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控制”。

其实,早在2008年,豆瓣网就出现了一个名为“父母都是祸害”的群,群员人数达到十余万,不少80、90后在群里讲述了父母给自己带来的伤害。

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容忽视,不少人提出疑问:原生家庭是否完全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人生不如意,难道“罪魁祸首”都是原生家庭?

无法弥补的裂痕

《北大留美毕业生12年春节不回家 封杀父母6年》长文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位“80后”北大毕业生已年过三十,远离父母多年,即便受到原生家庭影响,但一味怪罪原生家庭也是不理智的。有人认为,棍棒教育造成的亲子裂痕难以消除,“中国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

北大优秀毕业生、美国硕士生王猛,12年未回国过年,6年封锁父母联系方式。公众或许不理解他的决心,但从王猛写的1.5万字的文章中可以看出,这只是“一方需要自主,另一方不愿交出权力”的典型中国式亲子冲突的一个极端案例。

《成都商报》报道称:“我父母的爱其实是伤人的,控制欲很强的,因为我过去的经历与我对‘爱’的理解不符。”王猛在一篇长文中写道:“我妈妈总是把我锁在家里,喜欢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

王猛认为,父母一直把他当成对手、敌人,不断嘲讽、攻击他。比如,母亲按照个人喜好把他打扮成女孩子,考试丢文件时父母往他伤口上撒盐,亲戚嘲笑他不会剥鸡蛋时父母没有为他说话……这些小事看似微不足道,但王猛认为,这才是他性格内向、敏感、不爱交际的“罪魁祸首”。他咨询的心理医生也认为,上述经历都反映出他的原生家庭存在重大缺陷。

原生家庭心理咨询_成都原生家庭心理咨询_原生家庭心理医生

这篇长文在网上引发热议,网友们的意见基本分成两大阵营。有人认为,这位“80后”北大毕业生已年过三十,远离父母多年,即便是受到原生家庭影响,但一味怪罪原生家庭也是不理智的。也有人认为“只要经历过,就会在孩子心里留下疤痕”,棍棒教育造成的亲子裂痕难以消除,“中国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

早在2008年,豆瓣上就出现了一个名为“父母全是祸害”的群,群内有十多万成员。不少“80后、90后”在群里畅谈成长经历,指责父母,言语中充满自卑、压抑、封闭和怨恨。在指责中,父母成了自己最大的敌人。“有时候在妈妈眼里,连呼吸都是错的。”一位群员曾说。这场与中国传统孝道伦理观念截然相反的讨论,持续受到广泛关注。

这些话语展现了部分中国“80后、90后”的成长历程,也是部分普通中国家庭的缩影。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本属于心理学领域的“原生家庭论”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家庭教育案例乃至社会热点中。

家庭决定命运?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曾提出“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就是一个人的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子系统中,家庭和学校是最接近主体本身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当一个人无法定义自己,或者做出一些越界、违法的事情时,人们一定能从他的原生家庭中找到根源。

所谓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原生家庭理论认为,一个人与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氛围、习惯、行为等都会影响他今后的生活乃至整个人生。

《中国妇女报》报道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当一个人无法自我定义,或者做出出格、违法的行为时,人们一定能在其原生家庭里找到根源。

在《犯罪心理》等一些热门的美国犯罪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以原生家庭视角的剧情设计:当警察终于抓到一名罪犯,分析他的成长经历,大多都是这样的模式——有暴力倾向的父亲或母亲,童年缺乏亲情和关怀的家庭环境。

近年来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在国内掀起了“原生家庭”这一心理词汇的热潮。剧中,出生在农村重男轻女家庭、凭借自身实力成为上海高级HR的樊胜美,却始终过着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生活。她的经典台词“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引发网友热议。

原生家庭心理医生_原生家庭心理咨询_成都原生家庭心理咨询

现实生活中,当人们聚焦日本留学生江歌被杀案时,都希望通过调查凶手陈世峰的原生家庭,找到其杀人的根本原??因。

中国心理咨询乔淼曾把自己和父母的回忆整理成自传《我的父亲是个失败者》,引起不少读者的共鸣。在书中,乔淼将自己的父亲描述为“自诩经商,却吸干了家人的血”的坏榜样。乔淼曾想过:“我不想这样无助、绝望,我希望有人能保护我,告诉我该怎么做。但这个人似乎在现实中永远不存在。”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曾提出“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对于该人来说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在生态系统的几个子系统中,家庭和学校是与主体本身最接近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的性格是从出生开始逐渐形成的,而性格形成的关键是原生家庭。从父母对婴儿哭闹的反应、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到对孩子的道德教育,童年成长的方方面面都对一个人的自我认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有意识的,但更多的时候是无意识的。如果没有主动的自觉审视,正如有人所说,“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童年的阴影。”

普遍的怨恨

看来,原生家庭确实是一条从童年到生命尽头的纠缠之链,把每个人束缚在每一个细节中。然而,原生家庭是否完全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原生家庭是否把人生的不如意都归咎于它?

《中国妇女报》报道称,在乔淼看来,虽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影响,但父母的生活、工作环境、社会、历史、文化等其他因素也起着间接的作用。“因为影响因素太多,我们不能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行为、问题全部归咎于原生家庭。”

《中国教育报》报道称,1955年,夏威夷考艾岛共有698名婴儿出生。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沃纳教授带领一组公共卫生专家对这些孩子进行了长达32年的跟踪调查,这些孩子中约有三分之一被归类为高危人群,他们出生在贫困家庭,家庭关系紧张或离异,父母酗酒或患有精神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高风险家庭的三分之二的孩子确实出现了严重的学习和行为问题,例如犯罪。但这些负面经历几乎没有给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留下任何痕迹。到 1987 年,这些孩子已经成长为自信而成功的成年人,不仅学业成功,而且拥有幸福的家庭和活跃的社交生活。

成都原生家庭心理咨询_原生家庭心理医生_原生家庭心理咨询

无独有偶,1970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加梅齐教授在工作中也发现,一些面临逆境的孩子,特别是来自功能失调家庭的孩子,并没有受到父母疾病和家庭困难的束缚,能够用非常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孩子来自家庭,但不可避免地会步入社会,会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等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专业化和合理性。因此,考察一个人的身心状况,除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外,受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尹飞认为,把孩子成年后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归结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种以偏概全。

青少年逃亡:离家出走,反抗原生家庭

2017年2月的一天,辽宁大连16岁的李欣留下一封信后离家出走。直到18天后,她的父亲李国连才在3000多公里外的广州找到了她。再次找到女儿后,李国连说,自己最大的遗憾是与女儿的交流太少了。“就算现在掉地上一块金子,我也不会去捡,我要女儿。”

李欣的故事似乎已经结束。然而,在中国,很多离家出走的青少年都像她一样,在寻找出路——他们通过离家出走来反抗父母或家人,意图切断与原生家庭的联系;另一方面,他们又迫切地渴望一个温暖的家。

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流浪儿童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中国约有流浪儿童100万,其中半数以上是离家出走的。

来自安徽的姜超不想待在一个“天天被虐”的家里。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被父亲当着弟弟的面打骂是“家常便饭”。“长期的打骂让我养成了内向、自卑的性格。”15岁那年,姜超用自己攒下的钱买了火车票,逃到了离家400公里的城市。半年后,父亲通过同学找到了他。接到父亲电话的那一刻,姜超形容自己“像掉进了冰窖深渊”,被父亲接回了家。大三那年,姜超辍学了。随后的几年,他在天津、合肥、徐州等城市打工,一直都在外漂泊,连春节都不回家。

从2016年开始,武汉大学(深圳)心理研究所咨询师郭爽就开始对离家出走进行微观研究。据她观察,“每年春节前后、寒假期间,这是离家出走的典型时间。”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离家出走者的年龄,“集中的年龄段在13到15岁之间。”离家出走的原因,无一不指向家庭关系,包括家庭背景、教养方式等。

上世纪70年代,美国通过了《离家出走及无家可归青少年法案》,为无家可归青少年提供紧急庇护、食物、衣物和心理辅导等服务,而在中国,“父母不负责任,政府也不能接受”。

针对上述现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梅锦认为,应该“在家庭基础上解决”,“比如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平等对待,而不是简单采取命令的方式”。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 电话直呼

    • 19113215764
    • 19113215764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