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心理咨询|重点中学班主任面临的挑战:关注优等生心理健康问题势在必行时间:2024-09-26 13:25 1.研究背景 在普通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眼中,重点中学的班主任工作既应有幸福感,又应有成就感,他们不需要应付不爱学习的孩子,更不需要遇到问题学生,身边都是“学霸”、“天才”、“神童”等“别人家的孩子”。然而,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中考内部竞争的加剧,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的眼睛或多或少染上了时代竞争的色彩,内心或多或少隐藏着社交焦虑的阴影。在最近的班主任节活动中,“问题儿童”、“心理问题”、“焦虑症”、“性格缺陷”等成为班主任交流中的热词,且此类案例与往年相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关注“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调查结果 1. 调查概述 通过《学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一两个班、高二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匿名心理压力调查,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当前高三尖子生的心理压力水平、学生占比、压力来源及减压措施等,以便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辅导,使他们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紧张的学习和生活。 调查显示,16.3%的学生认为自入学以来学习压力不断增大,严重影响学习;22.3%的学生认为压力较大,影响学习效率;35.5%的学生认为压力适中,可以正常学习;25.9%的学生认为没有压力,一切正常。从对学习的影响来看,高达38.6%的学生表示有一定的压力。 2. 学生压力的来源 (1)36.7%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来自于初中与高中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脱节。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知识相对简单易学。高中知识量大、难度高、能力要求高,很多学生很难适应。如果不及时调整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甚至产生挫败感。 (2)24.5%的学生认为压力来自于现在的同学或同龄人,因为重点中学的学生都是不同初中的佼佼者。学校里充满了强大的竞争对手,过去的优越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学生已经自学了高中的数理化课程,有的甚至在学习大学的课程,为各种学科竞赛做准备。试想一下,面对这样的环境,压力显而易见。 (3)22.8%的学生对成绩期望过高。调查数据显示,重点中学的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要求较高,这一方面源于初中阶段的成就感、中考成绩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因此班里主流的氛围是考上名牌大学,甚至考上清华北大。然而殊不知高中阶段的学习效果牵涉到很多因素,学习内容除了死记硬背,还需要具备各种能力和思维,还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创新学习,很多学生在这些方面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当这些要求和目标难以实现时,就会产生烦躁、愤怒、失眠、厌恶学习、无力感等负面情绪,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4)19.3%的学生认为压力来源于家庭、亲属。当前高中生的家长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其中不乏名牌大学毕业或从事高级管理职位的家长,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自然也更高。拥有这样的家庭背景,本身是一件好事,除了有良好的基因和家庭教育环境外,在学习方法、方向的引导上也占有一定优势。但孩子毕竟是独立的个体,孩子的学习方法、兴趣不可能完全被父母照搬,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不能以父母的主观臆断为依据,否则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甚至对抗情绪。 此外,如果父母的亲戚、同事、朋友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这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家长饭后给予的“励志”教育、“榜样”教育。这种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适当的夸张是必要的,但过度的“培养”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如果实际水平相差太大,目标遥不可及,往往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和绝望感。 (5)15.3%的学生认为压力来自于学校和老师。重点中学的升学率一直居高不下,这很正常,但由于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学校之间、甚至班级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追求更高的升学率成了学校和老师的生命线。这种来自社会、管理部门、家长以及同类学校和班级的压力,最终都会落在学生身上。因此,考上名校、上重点中学,成了重点中学学生的常规目标。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除了性格、兴趣、基础、能力不同外,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耐挫折能力、追求的目标等也有很大差异。因此,以成绩来评判一个人,是不科学的,也是违背客观实际的。 3. 压力的表现 (1)时刻处于高度警惕状态,生怕被同学超过或落后,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危机感和压迫感。 (2)面对父母对子女成才的期望,面对老师的爱与信任,面对亲人的骄傲与自豪,心里总有一种隐隐作痛的愧疚感,生怕让他们失望。不敢有任何私心,更不敢在考试中犯任何错误。每天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度过。 (3)每当遇到学习困难时,他们常常怀疑甚至否定自己,自我满意度低,高度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自卑感时常出现。 (4)面对一些困难的问题,特别是数理化问题时,由于自尊心强,不好意思与别人讨论,常常变得焦虑,情绪不稳定。 (5)脑子里全是学习上的问题,无法接受外界发生的一切,心里充满着不安和消极的情绪,不愿意和父母、老师沟通,经常对周围的人和事发脾气。 (6)重点高中考试频繁,除了定期的期中、期末考试,还有周考、月考、分段考。每次考试前,总担心自己考不好,睡不着觉,总感觉知识点有空隙,复习有盲区,心里充满了焦虑和恐惧。 (7)我经常丢东西。课本、笔记本、批改本、作文本、练习本、默写本、试卷、学习辅助工具都乱七八糟。我总是觉得时间和空间不够,日程安排也很混乱。我完全失去了节奏。 4. 缓解压力的方法 (1)调查显示,94.8%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96.2%的学生否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好像心理疾病与自己无关。他们普遍对所谓的心理疾病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因此,在遇到痛苦和挫折时,大多数学生选择忍耐、麻痹自己的情绪。仅有22.3%的学生选择散步、运动、听音乐等方式调节情绪;18.6%的学生选择玩网络游戏来转移和释放压力。 (2)值得深思的是,只有3.6%的学生认为必要时应寻求老师和心理咨询的帮助。绝大多数人并不认可心理咨询的有效性和寻求老师帮助的作用。他们总认为心理疾病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与自己这样坚强的人无关。可见中学生普遍对心理咨询存在一定的偏见,对心理健康不够重视。 3. 指导策略 1. 了解压力的本质并学会与之共存 压力是由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组成的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例如,两个人被分配了同样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组数学试卷。学生A是数学高手,学生B数学成绩一般。谁的压力更大?当然是B。因为他对任务(压力源)的认知和体验与A完全不同。无论是在解决问题之前,还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在活动和外在反应都是不同的。众所周知,从压力对个体行为的意义来看,适度的压力可以让人兴奋,促进注意力集中,诱发积极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其实,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压力无处不在,压力本身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进入高中后,应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压力、接受压力、与压力共处。 2. 找到压力源,调整认知 学习压力是指人们在学习活动中承受的精神负担或学习过程中受到的来自学习的压力和刺激,也指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可测量和评价的异常反应。压力有三种类型,即单一压力、叠加压力和极具破坏性的压力。重点中学的尖子生,一般面临的是单一的学习压力或某一学科的压力,当然也可能来自周围同学的竞争压力,或者父母过高的期望带来的压力。总之,单一压力多,叠加压力少。不管是哪一种压力,关键和人的认知有关,看你怎么看待它。比如你在比赛中失利,或者考试屡屡不及格,如果你认为这是无法接受的,那么你的压力就会增加。相反,如果你认为这不是什么大灾难,而是一个难得的教训,那就轻松多了。因此,当你感到焦虑时候,不妨把之前的经历,当成是一次人生成长的机会,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3. 设立激励目标并做出正确归因 重点中学的孩子都有目标。目标本身对个人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力,使人的行为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这种适当的目标把个人的需要转化为动力,进而促使行动,最终实现目标。这个过程就叫目标激励。那么,激励性目标一般有三个特点: (1)目标难度 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但要在其能力范围之内。太过简单的目标,不会激起挑战的兴趣;而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目标,又容易导致畏难,甚至丧失信心,从而降低目标的有效性和行动的质量。因此,通过跳跃就能实现的目标,才是合理的目标。 (2)目标明确 从目标明确性来看,目标内容可以是模糊的,如被告知“请认真阅读”;目标也可以是明确的,如“请在十分钟内完成试卷第一题”。明确的目标可以让人更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达到目标。明确的目标设定也便于评估个人的能力。因此,目标设定越明确越好。同时,明确的目标还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促使人们形成认识自身行为的认知倾向。此外,这种对行为目的和结果的认识可以减少行为的盲目性,提高行为的自我控制水平。 (3)目标的可接受性 一个人越接受一个目标,就越有动力去执行和实现它。那么如何提高自己对目标的接受度呢?第一,参与决策,即最好是在指导下自己制定目标,而不是在父母或老师的控制下;第二,建立契约,即对自己决定的事情必须全力以赴。参与决策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自己的“自主性”,减少被“支配”的感觉,同时让自己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得到的结果是什么。这里的“自主选择”可以是结果的选择,也可以是实现结果的方式的选择。以学习英语为例,你是注重口语训练提高沟通能力,还是注重训练高考的应试技巧?你是选择先过词汇,还是靠刷题来过?还是选择课外训练或自学?关于契约的成立,可以简单说是:“你选择的路,你必须要走完,哪怕是爬着走。” 当然,无论目标能否实现,都要正确归因。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任何失败的原因都要诚实面对。比如,有些人总是把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学校、老师或班主任等),而不是内部因素(努力不够、在科目上任性或偏袒等)。只有诚实面对自己,正确对待目标,才能抓住未来成功的机会。 4. 给予积极公正的评价,激发信心 父母对孩子真诚而温暖的评价,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动力。美国心理学家杰斯·拉尔说:“表扬就像阳光一样,温暖着人的心灵。”我们应该对孩子身上任何一点鼓励都予以肯定和表扬,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通过不断的鼓励,将其保持下去。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恰当,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够得到教师及时、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受到了教师的赏识,心中充满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学生的判断能力较弱,教师的心理投射是其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因此,科学、多角度、积极、客观地评价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高中生本身来说,他们最看重的就是成绩,所以要想在高中树立自信心,就必须努力学习。努力是自信心的基础,勤奋是成功的保证。 5.积极加入群组,主动沟通 人是社会人,需要社会团体、组织和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状态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学生如果长期处于充满恶性竞争、人际冷漠的环境中,就可能出现情绪低落、过于内向、易激惹、嫉妒多疑等。人际关系的好坏与人的沟通能力密不可分。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情感的传递和反馈过程,人际交往是一种积极的互动过程,是一系列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长期以来,社会对优等生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尤其是他们的学习成绩。然而优等生在学习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会陷入沮丧。这是因为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优等生,一般心理比较脆弱,抗挫折能力较差。如果家长、老师、班主任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会导致学生思想波动,情绪低落,影响学习;还会引发一系列心理疾病,甚至走上自我抛弃的道路。 目前,高中生尤其是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心理压力较大,而这些压力很多本来就不应该由他们承担,减轻他们的负担,减少家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负担,任重道远。减轻高中生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全体教师、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 [参考] [1]张志军,刘登博.“一个核心四个层次”推进高中教育方式转型[J].教育家,2022(01). [2]林小娟.关注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以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为例[J].班主任,2022(03). [3]黄天慧.正视同侪压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16). [4]张慧荣,吴静瑜.普通高中德育系统实施进展分析与机制构建——基于全国24个省(市、区)普通高中的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21(10). 摘自:《中小学班主任》2022年第17期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