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相,是我“压箱底”的心灵宝藏时间:2024-05-23 13:10 心相印是我“藏而不露”的精神宝库。如果二十多年的心理工作让我积累了一些可以贡献给大家、贡献给中国心理界的实践经验和感悟,我愿意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慢慢地把它们整理出来,面世时形成的理论和技术,就命名为“心理治疗”。 创立心理治疗的想法,是10多年前产生的。当时我们接到一位重度抑郁患者的求助电话。因为重度抑郁自杀风险很高,必须先进行药物治疗,所以助理先按照机构的常规做了转诊,让她先去医院。然而这位来访者说,这是二次复发,一直在吃药,但效果不好,如果我们不接受她的预约,她就真的是山穷水尽了。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定给她安排一位有医学背景的资深咨询师来帮助她,条件是她要签署一份“不自杀合同”。 咨询过程漫长而艰难,与此同时,客户接二连三地遭遇家庭变故,多次出现危机,并在生死关头开始写信给我。我和她的咨询师同意采用联合咨询的形式,包括助理在内的所有人都加入了她的危机干预团队。 我会尽快回复她发来的每一封信。在信中,我说:“我们永远不会离开!”来访者开始有了信心,回复道:“我们永远不会离开!”直到有一天,她在信中说,最艰难的时刻终于过去了,整个过程让她感到“很有力量”。她想把这两句诗送给我,说这就是她觉得的我的咨询风格。 我既感动又欣慰,感动的是,虽然生活给了她难以想象的打击,但她依然珍惜生命,坚守承诺,勇敢顽强地绽放;欣慰的是,她读懂了我内心深处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关系的定义和理解。 我把这份欣慰写成了一篇短文《诗意的咨询与拜访关系》。文中我说,很感谢她引用了这两句诗意的表达。在我看来,在纯粹的咨询关系中,咨询师“无尘动”、“水无痕”,来访者才能自由地旅行,释放出自己生命的光芒,看见自己、成为自己。“无尘动”、“水无痕”不是刻意的排斥、冷漠与超然,也不是麻木的停滞,而是完全的接纳与欣赏,没有自我与他人的透明,尊重职业界限,以及生命对生命的无阻回应与专注。正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明月直照进来,无心揣摩”。当咨询师能够“明月直照进来”,来访者也“无心揣摩”。这种咨询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治疗。 明月直照天空,毫无猜想之意,这是我咨询时最理想的状态。虽然现在还是理想状态,但在越来越接近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客户都在不断领悟“六道影子,皆是自性。”“六道影子,即是自心所现像。”这句话出自佛教的《圆觉经》,意思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分别对应色、身、香、味、触,我们通过六根得到六尘的信息,进而形成自己的妄念,从而丧失了真心。 换言之,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心所投射、所幻化,一切烦恼、烦恼,往往都是“心像”而非“实相”,所以,要解除烦恼,可以从心像入手,经过一系列的咨询方法与技巧,逐渐将“竹影”、“月光”等外在的扰动,与“尘埃”、“水”等本然的本质分开,最终达到“不动”、“无迹”的宁静境界。 就拿电脑来说,我们安装什么,输入什么,电脑就会显示出来。如果连上网络,电脑可以呈现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信息,但电脑终归是电脑。我们看电脑,不是看它本身,而是看我们想看的内容。 另一个例子是镜子,它反映着一切来来往往的事物。世界来来去去,但镜子仍然是镜子。它本身是空的,但我们总是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认知能力强的人不会把镜子里的自己视为“真实的”,但婴儿和脑功能受损或退化的人常常认为那是另一个人。 我遇到过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她每天都对着镜子里的自己不停地自言自语,她会问镜子里的人是不是饿了,为什么一直盯着自己看,嘲笑自己,为什么不回家,她看到的其实是她自己的内心。 动物的反应也类似。曾经有一个实验,把一只脾气温和的大猩猩和一只脾气暴躁的大猩猩放进一个房间,房间四面和屋顶上都放着镜子。脾气暴躁的大猩猩看见无数只脾气暴躁的大猩猩,于是就一直盯着它们看。大猩猩对着镜子大叫大叫,发起攻击,最后累得倒地不起;但脾气温和的大猩猩看见无数只温顺友善的大猩猩,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想到认知行为疗法和“心外无物”。其实,无论心理学、心理还是佛教,都是在为人们如何过好生活提供指导。而从大道至简,这个方向最终会回归到内在的自我。 相传,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是一位“还愿”高手。有一天苏东坡跟佛印禅师学坐禅,两人相对而坐了一会儿,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觉得我坐着的样子像什么?”佛印禅师说:“像一尊佛!”接着佛印禅师又问:“你觉得我像什么?”苏东坡得意地说:“像一堆牛粪。” 回家后,苏东坡高兴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苏小妹,说自己赢了。苏小妹却说:“师兄,你输了!一切都以心为本,心外不可控。佛印心里有佛,所以他把你看成佛。师兄心里有牛粪,所以你把师父看成一堆牛粪!” 如果想像苏小妹一样看清“心”,就需要“精进修持戒定慧,断除贪嗔痴”。不过,断除贪嗔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稍有不慎,又会被自己的心念影响,回到原来的状态。比如同样是苏东坡和佛印,这里面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苏东坡写了一首诗:“吉首在半空,照耀宇宙。八风吹不倒,端坐在紫金莲上。”意思是说自己已经修炼到了不能被外境所感动,消除了贪嗔痴的境界。苏东坡写完之后十分得意,派人送佛印看,满以为会得到夸奖。谁知佛印回了两个字:“放屁。”苏东坡大怒,立即坐船过江找佛印讨教。佛印笑道:“八风吹不倒,一个屁过江。”意思是说,你说你已经到达了境界,怎么一个屁就让你生气了?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很多刚接触心理学的朋友,他们经常回家催促家人快点成长,因为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如果家人反应慢了,他们就会生气,觉得家人不如自己,其实他们自己也陷入了贪嗔痴的陷阱,误以为自己的心是真理。 在咨询时,我会通过绘画、沙盘、布偶戏等方式,帮助来访者将自己的“心境”形象化、具象化,让他们看清烦恼的真面目,进而练习以心改变境况,而不是跟着心而变。每次咨询后,我也会布置作业,让来访者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反思记录下来。目的就是和来访者一起提高“觉知”的能力。有了正念和觉知,距离“明月直照,无心妄想”的理想境界就更近一步。 如果执着于自己的心,生活就变成了自我催眠。如果想清醒过来,活得更清醒、更清晰,可以运用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手法,比如给物体赋予完全不同的名字,把杯子叫做“书”,把“书”叫做“茶”。解构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突破固定的认知,进一步理解五蕴和谐、缘起空性,放下因心境而生起的各种执着。 中国禅宗的傅老禅师曾写过一首倒立的偈语:“空手捧锄头,行路骑牛。人过桥,桥上水不流。”很多人看不懂人参,于是有一位禅师又用一首倒立的偈语来回答:“半夜起来,贼咬狗,抱起狗用石头砸,从不胡言乱语,脚下踩阴沟。” 为什么说的话都是颠倒的呢?我觉得这就是禅的高明之处——先解构我们对自己内心所有习以为常、过于严肃的东西,然后才能建立真正的内心平静与智慧。 正如明代诗僧苍雪禅师所言:“南台一炉香静坐,终日思虑纷扰,非心静而断烦恼,乃是无所思虑。” 林子 心理学博士,专注心理咨询二十余年,影响中国心理学的五十人之一,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中国早期非药物心理机构“林子心理社”创始人,在上海、深圳、成都等地设有分支机构。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