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心理咨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家长与医生的对话与挑战时间:2024-12-06 13:41 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不断被妈妈责骂:“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你为什么这么暴躁?你为什么每天和我吵架?你不是有病吗?” 一个孩子把医院的诊断证明和开的药放在妈妈面前:“我说我病了,你一直不信,现在你信了!” 一对家长对医生说:“孩子应该住院吃药,你在这方面比较专业,我们一定会积极配合。” 一位担心的妈妈问道:“医生,精神类药物会不会有副作用?孩子会不会变成‘瓜宝宝’?可以不吃药吗?慢慢想想不是可以吗?” ” …… 在华西医院工作了15年,专注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陈颖医生,几乎日复一日地在她的诊室里看着成千上万个家庭重复着类似的对话和场景。 家长的提问往往集中在“他是不是装病?”、“他什么时候可以回学校?”等问题和态度。 “精神药物的副作用太可怕了。” 对此,陈英医生很无奈,也更理解家长的担忧。她说,“对于儿童青少年,我们现在以诊断和治疗为主”,对用药极为谨慎。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她会尽力说服家长针对病理情况进行药物治疗。当不需要用药时,她也会向家长解释问题的症结所在。 陈英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博士 主治医师 国家中级心理治疗师 住院病人 从精神病型到情绪型的转变 康复合作伙伴: 陈瑛博士您好。请问您是哪一年开始从事这个行业的? 陈颖: 2008年我开始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攻读精神病学与心理健康专业的硕士学位,那时我会跟着老师去门诊,做临床工作。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老师带我们前往灾区,负责什邡红柏区和北川擂鼓区的灾后心理援助工作。我们主要对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一般性的筛查和干预。 完成灾区的心理救助工作后,我和老师转入普通心理康复,在成都市榆林区设立社区站点,为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因为他们出院后,医院里并没有后续服务。我们只是想在社区建立一个可行的、可持续的服务发展模式。 “精神障碍的社区精神康复”也是我硕士的研究课题。 在社区心理康复服务工作中,我们会发现成年人和青少年行为有所不同。成年人关注就业、社交、婚恋等,青少年则有其独特性,更关注停学、复学、自我、交友。 。慢慢地,我们把项目分为两类:成人就业支持和青少年飞天返校。 辍学儿童因病暂时不能上学。青少年重返校园项目在间隙期间提供了一些支持。很多孩子在辍学后尝试重返校园,但发现行不通,于是再次辍学。重复几次后,他们感到沮丧。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他们再也不想回去了——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更好、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回到学校,不再重复退学。 截至2022年11月,已为311名儿童和家庭提供服务,返校率超过85%。 与此同时,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转向“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与心理健康”,开始系统地关注儿童青少年。博士后期间,在影像中心开展精神疾病脑影像研究。 康复合作伙伴: 15年来,您认为来看您的青少年有什么变化吗? 陈颖: 读硕士时,我跟随老师到病房,在各个科室流转。当时,精神科病房的儿童床位率并不高,而且大部分都是空的。住院患者主要患有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表现为情感、妄想等。 现在,华西医院的精神科病房挤满了人,儿童病房的床位也快满了。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的患者以情绪型为主,主要表现为抑郁、烦躁、冲动、不愿意继续上学,有的孩子甚至出现自杀、自残行为等。 康复合作伙伴: 如何解释这一变化? 陈颖: 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现在人们的意识提高了。一些非常活跃的家长,看到孩子持续不开心或者成绩下降或者厌学时,会第一时间带孩子去医院。 学校也非常重视心??理健康。如果发现孩子有一些自残行为,或者持续抑郁、情绪过度爆发、或者与同学经常发生摩擦等,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学校看看。 另一方面,现在的学业压力确实比以前更大了,来找我们的孩子大多是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前不久,我刚刚治疗了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但他的问题不是病理性的,所以他没有开药,而是更多地进行心理疏导。 抑郁的诊断 权威在于精神科医生 康复合作伙伴: 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有什么区别?有家长问我们:如果我怀疑我的孩子可能患有抑郁或焦虑我该怎么办? 陈颖: 如果家长认为孩子的一些行为已经达到了患病的程度,怀疑孩子是否患有抑郁,可以去找精神科医生进行鉴定。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给家长建议,是应该药物治疗还是心理咨询或者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并行。 如果是普通的亲子关系,涉及家庭模式、自我探索、个人成长等,可以找心理咨询。咨询师无法处理病理性问题。 还有一位具有医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即使不是医生,也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有专业的工作经验要求。可谓“申请难、审核严”。 例如,报考初级心理治疗师考试,要求具有相应专业硕士学位,或相应专业本科或学士学位,并从事本职业至少一年;等等。心理治疗师可以处理心理和疾病问题。 如果与病理有关,建议家长找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他们有医学背景。除了普通的心理外,他们还会观察疾病本身。 我们科室最麻烦的就是“病”和“人”经常被分开。普通的情绪也会有起伏。异常情绪有哪些?什么是正常情绪? “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人”本身是什么?经常混合在一起。这实际上是我们的医生要单独看到的。 一名孩子因卵巢中的某些物质而患有抑郁。小女孩本身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渴望。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的情绪常常会突然跌入深渊”。家里虽然有属鸡的元素,但本质上还是和谐的。家族中有内分泌系统相关肿瘤史。经过会诊和检查,发现她的病是生理性的。 服药后,孩子情绪稳定,“病”的部分减少,“人”的状态显现出来。然而,疾病过程本身并不是一条有规律的上升曲线,它会不断重复,像螺旋圈一样,慢慢达到稳定的平衡。 以前,每当孩子情绪曲线下降时,妈妈就会发疯,“我这是怎么了?我做错了什么?”她陷入了怀疑和痛苦之中。现在,她明白了,这是“病”造成的,不是她的错,也不是孩子控制情绪的问题。这是一种需要她和女儿在前线抗击的“疾病”。 意识到这一点,妈妈顿时释然了。 康复合作伙伴: 抑郁和其他相关情绪障碍是否必须由像您这样的精神科医生来诊断? 陈颖: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师无法诊断或开药。只有精神科医生才有权诊断和开药。 对于儿童青少年,我们的方法更注重治疗和薄弱诊断。因此,家长无需纠结于孩子是否患有“焦虑症”或“抑郁”,也不存在哪个较轻、哪个较严重的问题。 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正在快速发育,本质上不稳定。他们越年轻,症状就越模糊,也就越难识别。还有一些孩子可能前期抑郁,后期发展为情感障碍,症状正在发生变化。 康复合作伙伴: 我们在网上看到有的孩子说不想上学。看了很多相关介绍,模仿了一些音阶,他们以为自己得了抑郁。这可能吗? 陈颖: 这是有可能的。反过来,“为什么孩子不想上学?”是问题的核心。比如,量了量表后,我们发现他似乎有抑郁的倾向。然后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心理上的还是病理上的。小孩子可以骗过体重秤,但骗不了医生。 这些年 我见过各种各样的家庭 康复合作伙伴: 来找您治疗的青少年的父母是什么态度? 陈颖: 我在这里遇到的情感孩子最小的只有八、九岁。这个年龄段正处于第一个叛逆期,也是小学三年级刚刚开始有学业压力的时期。他的妈妈其实对学习过于焦虑,这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在学校表现好的孩子,在家里就会和父母发生很大的矛盾。这是一个家庭型问题,不需要药物治疗。如果父母做出调整,孩子就会好起来。 还有一个孩子很聪明,成绩也很好。我们判断他不是一般的情绪问题,而是非典型的精神高危阶段,需要使用药物。家长对医生有很好的信任感,“医生,我听你的”。我们给了他一些非常低剂量的药物,他的情绪和症状稳定下来。 后来孩子还是如期参加了中考。虽然没有考上最理想的学校,但也算不错的高中了。我今年读高中四年级。多年来,我一直服用小剂量药物。我们也根据我的病情对药物进行了调整。 他们是那种特别主动的父母。如果孩子觉得需要看医生,妈妈会说可以,可以。如果非要说的话,他们的家庭相处方式或者成长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我觉得还可以。每个家庭、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自己的问题。 康复合作伙伴: 您刚才提到这些是积极的父母,那还有消极的父母吗? 陈颖: 是的,我有。有一个孩子参加了重返校园计划。他觉得自己病了,无法生存。他强烈要求父母带他去重症治疗,但父母根本不关心。每次去看医生,他都会主动催促父母,“我要去看医生,我要去看医生。”父母还说:“你没有病,你是故意装病的。” 另一个孩子说了些什么。医生给他开了药,孩子对妈妈说:“我就告诉你,我病了。”母亲说:“就是因为你告诉医生你不舒服,医生才给你开药的,你为什么告诉我我有病呢?”医生说? ”孩子说:“你以为我没病,医生为什么要我吃药呢? 这孩子的情绪其实不是很稳定,思维有时也很散乱。如果你听他的表情,你会发现他一直在兜圈子,没有到达一个核心点。但他的母亲不明白这一点,所以她想:“你只是假装,不要告诉医生这件事,否则你会被视为精神病患者。” 每种药物对每个人的效果如何 只有70% 康复合作伙伴: 治疗抑郁焦虑的药物安全有效吗?很多人害怕吃药,因为害怕副作用。他们应该做什么? 陈颖: 这些药物均已通过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绝对安全有效。有些抑郁药物有规定使用年龄,如舍曲林、氟西汀等,7岁以上的儿童就可以服用。 精神药物的说明书看起来特别吓人,还有一长串的副作用。事实上,情况确实如此。西药的生产是有规定的。每当出现副作用时,必须将其记录下来。副作用也分为常见、罕见和极其罕见。常见的副作用将得到相应的治疗。 有的孩子服药后出现嗜睡,有的孩子出现思维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大脑会受到损伤,变成“瓜子”。 事实上,精神药物对大脑有保护作用,但可能对人体的肝肾功能和代谢产生一定的副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恢复正常。 精神疾病的诊断有点模糊。同时,每种药物对每个人只有70%有效。你可能 70% 有效,也可能 30% 无效。医生不能保证100%立即得到结果,这需要彼此之间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 所以,很多时候你要在前期不断尝试。药物需要2-4周才能生效。初次随访的频率会更高。看到一些效果后,可以及时调整,看看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剂量。一般以三个月为一个点。如果服用足够剂量后药物仍然无效,就会考虑换药。随着病情逐渐稳定,随访时间也会逐渐变长。 康复合作伙伴: 就像吃普通感冒的药一样,当我感觉好一点时,我可以减少或停止服用。对于精神科相关药物也是如此吗? 陈颖: 这使得这种情况很容易一次又一次地复发。我们科室的疾病核心是大脑神经递质紊乱。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将紊乱的神经递质恢复到原来的正常水平。如果强化不够,就会削弱太多。如果突然停药,原来系统的紊乱又会出现。 我在这里有一个家庭。他们的孩子非常优秀,在高中是最好的班级。然而,由于病理原因,他正在服用药物。他们非常谨慎,从不自行减量或停药,并严格遵照医生的指示。目前,孩子病情已稳定。 康复合作伙伴: 我需要终身服药吗? 陈颖: 不一定,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尤其是青少年大脑,正处于快速发育期,本身就处于不稳定阶段。 在博士后期间,我正在进行精神疾病的脑成像研究。我们会看到,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它会损害大脑。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片农田,每一块田地都应该有一条水道流过,这样每一块田地都能得到灌溉,农作物才会生长良好。如果有些田地的水路被切断,庄稼会枯萎吗?枯萎的农作物相当于大脑中受损的神经细胞。 使用药物的目的不是为了挖掉死去的农作物,而是为了疏通堵塞的水道,让水重新流过,让农作物得到灌溉。那么原本被损坏的地方可能会好一些,或者至少可以防止它们被损坏。继续恶化。 这就是为什么药物需要 2-4 周才能发挥作用。它需要赶上那些神经递质的紊乱,改善堵塞,慢慢循环,到了一定阶段,大脑就会被重塑,稳定下来。此时停药仍能正常发挥作用。 康复合作伙伴: 有些人认为抑郁是一种精神疾病,无需服用药物即可自行克服。您对此有何看法? 陈颖: 这要看他是否有典型的抑郁,如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兴趣下降、无助、无望、无价值感、身体反应等。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并且持续1个月,医生才会给出明确的诊断标准。 抑郁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抑郁主要通过心理治疗来治疗。像我前面提到的9岁孩子,是由于亲子关系导致的情绪起伏,不需要药物治疗。中度至重度抑郁已经影响了他或她的正常社交功能,需要药物治疗。而且他们看病的频率非常高,需要时间投入。这不是一次就诊就能治愈的事情。 我们把孩子的成长比作一座房子。他或她遇到的情感障碍就像经历一场风暴。想要房子稳定,第一步要有稳定的地基,这个基础必须有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来支撑;第二个考验是让房子稳定。钢筋混凝土的质量是指能否承受外压力。如果孩子本身根基不稳,也就是内力不足,药物正好可以固本。 康复合作伙伴: 您对未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持什么立场? 陈颖: 如今,孩子的压力来自于考试和高等教育。有些人把孩子妖魔化为学生,但孩子不仅仅是学生。他们首先是个体,只是某种身份的学生。 我想,未来教育工作者一定会更加关注人本身。所以,从长远来看,我个人保持着积极的态度。 欢迎添加小媛微信加入读者群: 编辑/瞿华 副主编/张璐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